WHO偵測疫情蔓延趨勢之相關數據,發現除了東南亞與東地中海地區之外,所有地區的新增病例數都在減少,但美洲仍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占了上週所通報新增病例的半數及死亡病例的62%,隨季節和氣溫的變化COVID-19疫情不會有退潮的可能,筆者就更不會相信譚德賽希望疫情能在兩年結束等云云;更不信某些威權政體國家宣稱自己沒有「美式民主」的污染,所以具有社會主義特徵的國家防疫最有效率等云云。
COVID-19疫情目前在全球確診數逼近2,300萬,相當於台灣的總人口,死亡人數超過81萬人,歐美、和亞洲各國的疫情最近皆開始有再次升溫的趨勢,加上此次COVID-19病毒來源國一直刻意隱瞞實際感染人數,此種資訊不透明的情勢比起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蔓延更為嚴峻。
更不諱言地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協助特定威權政體助紂為虐,在因應疫情爆發的醫衛治理可謂是令世人失望的失敗的案例,WHO秘書長對人群自然免疫的見解較不重視,僅一再強調爭取時間等待疫苗研發一勞永逸。當WHO的指示並不可信之時,各國唯有堅守下半場並對外輸出醫衛防疫經驗,相互合作才是關鍵。
譚德賽的芭樂票太多,日本山本太郎教授的「群體免疫說」較可採信
譚德賽的公信力瀕臨破產邊緣,但WHO秘書長譚德賽近日在瑞士日內瓦卻又語出驚人地表示:希望疫情能在兩年內結束。譚德賽認為倘若各國持續支持WHO防疫,將現有的工具運用到極致,也希望能有像疫苗之類的額外工具,如此一來,COVID-19疫情就有可能比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提早結束,但全球公衛學者亦有針對譚德賽此種消極作法的輿論批判。
不過,最近韓國、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確診人數回升,黎巴嫩也再度宣布局部封城,美國、巴西、俄羅斯的感染人數每日遽增,COVID-19疫情是否真能在兩年內結束,恐怕還有變數。譚德賽的芭樂票只是信口雌黃,只是WHO政客的政治型語言,真正讓COVID-19疫情結束應以群體免疫作為科學的判准。職此,筆者推薦讀者可以搜尋專攻國際衛生學、熟悉傳染病歷史的日本長崎大學教授山本太郎的相關著作。
山本太郎教授接受專訪時表示:回顧約100多年前的西班牙流感等過去的傳染病,了解到只要人群中一定數量比例有抗體,抑或接種疫苗等獲得免疫,否則疫情就不會結束。COVID-19疫情在理論上需達到人口中的60~70%,才有群體免疫的判准。不過,不過從上世紀西班牙流感經驗來看,山本太郎教授研究日本當時5500萬人口中約40%感染後疫情結束。
掙脫普篩爭執與政治對立:台灣應當輸出防疫經驗軟實力
另外從COVID-19病毒的變異情形來看,交互感染已不限於人傳人。根據新加坡實驗室在8/18日表示,新冠病毒可以在國際食品貿易運輸和儲存的過程中,一定的溫度下繼續生存著,尤其在雞肉、鮭魚和豬肉片中的新冠病毒。該實驗室發現在4°C(標準冷藏)和 –20°C(標準冷凍)下放置21天後,病毒的傳染力並沒有下降,這意味著食物可能受到污染,新冠病毒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可能會一直存活著。
該實驗結果認為:受污染的進口食品,可能會將病毒傳播給工人以及環境,而且受感染的食品廠經營者,可能成為新爆發的病例。由於國際食品市場龐大,有時甚至會發生超預期之外的事件。
近期彰化縣政府衛生局進行普篩,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唱起反調,惹起藍綠串連的政治爭議實在沒有必要,地方政府與醫療機構進行普篩是否符合科學、與民意輿論在所不論,但現階段全民防疫之際,去破壞好不容易建立的防疫指揮鏈就並不可取。
台灣能在醫衛防疫領域能發揮的議題很多,筆者建議可將台灣防疫經驗的軟實力向境外輸出,例如舉辦線上傳染病相關訓練營或研討會,提升疫情嚴重的國家對傳染之防治策略、流行病學調查及病原鑑別診斷量能;抑或辦理線上「數位醫療」工作坊或研討會,邀請國際公衛領域醫事人員透過視訊方式參與,介紹台灣醫療健保資訊系統之基礎建設、數位醫療應用,並邀請相關產業設計線上參訪。
給威權政體的啟示:防疫成效貴在資訊透明
WHO偵測疫情蔓延趨勢之相關數據,發現除了東南亞與東地中海地區之外,所有地區的新增病例數都在減少,但美洲仍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占了上週所通報新增病例的半數及死亡病例的62%,隨季節和氣溫的變化COVID-19疫情不會有退潮的可能,筆者就更不會相信譚德賽希望疫情能在兩年結束等云云;更不信某些威權政體國家宣稱自己沒有「美式民主」的污染,所以具有社會主義特徵的國家防疫最有效率等云云。
事實上,防疫成效貴在資訊透明,既然COVID-19疫情蔓延依然是現在進行式,絕非威權政體的官媒麻痺自己的老百姓,謊稱「疫情終將會過去」等欺騙式期望語,因為威權政體官方根本無法統計國內群體免疫的標準,只能製造更多的謊言、製造防疫的資訊不對稱,讓自身政權合法性限於「道德危機」的漩渦中。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