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樞紐之公共性,促使人群的流動自然會帶起情感的交會,台鐵對於人們珍貴的回憶,不就是我們搭著火車去玩、探訪親戚,大家一起在火車站碰面、聊天,持續地激盪出人文、情感的溫馨火花在此公共空間,才更多積累人性的溫暖和感動於其中。
在5月18日,台鐵表示原本因為武漢肺炎情關係,禁止台北火車站大廳席地而坐,雖然國內疫情趨緩,但未來也不再繼續開放。此話一出,引起嘩然,尤其日期鄰近2020年的伊斯蘭教開齋節;往年,北車大廳都是印尼移工們慶祝開齋節,聚集敬拜的公共場所。隔天19日,交通部長林佳龍便在臉書發文支持開放北車大廳,旋即在下午又表示要正視反對開放的民眾意見,努力找到兩全其美的方式。因此,北車廣場的使用,又再次廣發議論。
巧合的是,位在北部的台北火車站,與位中部的東協廣場,這兩處都是移工周末聚集場所,卻也具有類似的空間性質。在東協廣場,大家都以為它是個消費性場域,但卻忘其前身是第一市場,目前仍由為台中市經發局管理,所以是個具有公共性的市場。同樣地,我們以為台北火車站是個具有公共性的交通建設,但是別忘了它的一二樓除了猶如飛地存在的售票區與其前方廣場,其他全是微風百貨承包的的消費性區域。
這兩個原本應該是開放給大眾使用的公共場所,現在反倒是限制只有消費者才使用權。在第一廣場,移工是目前主要消費客群,卻非大樓管委會所認定的;他們認為台灣人和觀光客才是,所以不斷議論移工帶來此地的髒亂。同樣地,在台北火車站,移工大多會自帶飲食或是去北平西街上印尼小吃店購買;不是主要的消費客群的他們,卻進到微風百貨的消費空間,所以也被北鐵局長以單方主觀的「觀瞻」來決定公共場所的規定。因此,這兩個空間都出現:除了對於東南亞人歧視之外,還有對於消費能力的歧視。
台鐵既然貴有百年鐵道文化,就不該讓北鐵在此時只留下空蕩蕩的地板與環視周遭是商店的印象。交通樞紐之公共性,促使人群的流動自然會帶起情感的交會,台鐵對於人們珍貴的回憶,不就是我們搭著火車去玩、探訪親戚,大家一起在火車站碰面、聊天,持續地激盪出人文、情感的溫馨火花在此公共空間,才更多積累人性的溫暖和感動於其中。
作者 / 鄭百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