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及衛生設備的普及,都是公共衛生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防疫的超前部署,緊急的口罩產線建置及分配措施、健全的醫療體系及應變能力、還有海島國家的因素,種種條件都是台灣這次防疫成功的關鍵。全民戴口罩的運動,對這次疫情來說,不僅大大的提升每個人對疫情的警覺性,更減少了傳染的途徑。對防疫來說,臺灣人戴口罩和有口罩可戴,既有歷史文化背景,也是件相當了不起的事情。
對於疫情已經相當嚴重的歐洲各國來說,就戴口罩這件事情,仍然不普及,甚至歐洲各國國民對口罩的使用相對還是保守。雖說在供給面仍不足且須保留給第一線醫療人員,僅少數上街的民眾,也仍無使用口罩的習慣。面對疫情,在公共場所較習慣戴上口罩的亞裔人士,受到比平時更嚴重的異樣眼光對待,甚至受到種種歧視。
回顧時代的演進過程,脫離日治後的台灣,機車逐漸普遍起來。從民國四十一年左右,從事歐美及日本的貿易商將一種帶引擎、寬輪的自行車零件進口到國內裝配,但因品質參差不齊,後來國民政府開放整車進口。到民國七〇年代,因為工商業發達,在轎車尚未普及的台灣,幾乎家家都有機車。
由於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騎機車時佩戴口罩的觀念也漸漸受到接納與重視。於是對台灣人來說,口罩變成每天通勤時必備的物品,戴口罩的動作漸漸普及。加上健康常識的倡議,和經過十七年前SARS的疫情,上街、上班、上醫院、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除醫療用的口罩外,不同材質的口罩也隨處可買。在台灣,戴口罩不會受到異樣的眼光對待,甚至是裝扮的一部分。
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醫療級口罩瞬間成了民生必需品。從平時戴的布口罩改為戴醫療用的口罩、從平時只有通勤時才戴口罩,到現在只要到公共場所就戴口罩,這些動作對台灣人來說,並不是太困難。戴口罩看起來是一個小動作,但戴上口罩會讓人直覺性的減少觸碰口鼻的動作,同時也會有意識的勤消毒及勤洗手,也會對防疫的其他動作如減少社交、個人清潔等等更加注重,可以說戴上與摘下口罩的動作,是提醒自己保持清潔的一個觸發開關。
戴口罩不是臺灣人一天兩天就發展出來的習慣,而是有時代背景可循。相較下,戴口罩對歐洲人來說的確不是一種習慣,也通常讓人聯想到疾病。不只醫療用口罩對大眾來說不普遍,布口罩更是少之又少。防疫當前,在公共場所不配戴口罩的電視畫面,在台灣人眼中看來,正是歐洲防疫的一大漏洞。加上見面時親吻臉頰的打招呼方式,還有醫療體系的差異,及各種不同社交文化上的習慣,還有之前歐盟無邊境管理的措施,這些都是歐洲疫情面臨崩潰、封城、封國的原因。
臺灣人衛生習慣的養成及衛生設備的普及,都是公共衛生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防疫的超前部署,緊急的口罩產線建置及分配措施、健全的醫療體系及應變能力、還有海島國家的因素,種種條件都是台灣這次防疫成功的關鍵。台灣這些防疫的成果,也在西方各國的主流媒體中被一再報導。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因為恐懼或錯誤訊息造成的恐慌性購買及囤物資的行為,讓各個民生物資通路架上的罐頭、衛生紙搶購一空,補貨都來不及。若一般民生物資都如此搶手,試想,當初若沒有實行口罩實名制及販賣管理、口罩產線及產量的提高,那麼口罩價格不知會被哄抬到多少倍,會有多少人買不到口罩,或因爲價格被哄抬過高導致多少人買不起口罩。
全民戴口罩的運動,對這次疫情來說不僅大大的提升每個人對疫情的警覺性,更減少了傳染的途徑。對防疫來說,臺灣人戴口罩和有口罩可戴,既有歷史文化背景,也是件相當了不起的事情。
作者 / 寧為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