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韓行動展現出,民主政治中人民才是頭家的基本道理,「選舉」與「罷免」都是公民政治權的一環。政治人物更必須有所警覺,除了「選舉」時,必須要對選民鞠躬哈腰之外,選上之後,每天的施政都必須戒慎恐懼,因為任你玩四年的時代已經過去,政治海嘯的考驗已從四年週期改為隨時隨地,施政豈可不慎。
最近的新聞大概都被武漢肺炎給佔據大半,但在關心防疫之時,台灣社會也應該關注高雄的罷韓行動。第一階段提案連署通過之後,第二階段的連署已從大年初五展開,罷韓團體設定的目標是一天一萬,拼三十天(法定期間是六十天)完成三十萬,結果前幾天下來,每天都超標,目前評估第一週就可望達十萬份,完成法定連署的數量看來是指日可待。
這樣的連署熱潮,當然是高雄市民過去一年以來對韓國瑜施政不滿最直接的展現,罷免連署的速度與數量展現,是人民對於政治人物施政良莠的評價。長年以來,罷免權的行使受限於法令的高門檻,幾乎成為有名無實的公民權,導致一旦選錯人,就只能忍受四年後才能將人換掉的不合理情況。隨著相關法令的修訂(包含不合理門檻的調降、刪除禁止罷免宣傳的規定等),以及幾次以來罷免行動的具體落實,使得罷免權的行使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擺著好看的權利而已,而是能真正被落實的權利。
這一次的罷韓行動當中,是人民行使罷免權的一次絕佳展現,也是一次極富公民教育意義的「新公民運動」,例如罷韓志工團巡迴各地教導民眾如何填寫連署書、將罷韓行動做相當有組織性的串連(如結合市議員、立委,甚至里長服務處收件),更重要的是,藉由連署的行動,再次讓市民反思現任市長的適任性,即便是反對罷免的挺韓者,也必須挺身而出說明何以韓國瑜是適格的市長,韓市府也勢必得拿出政績說服市民對罷韓投下反對票,透過一次次的交鋒,高雄市民更能清楚知道,一年多前自己選出的這個市長,到底還能不能好好執行他的市長職務,89萬市民的託付到底是否還是正確的選擇。
罷韓行動展現出,民主政治中人民才是頭家的基本道理,「選舉」與「罷免」都是公民政治權的一環。政治人物更必須有所警覺,除了「選舉」時,必須要對選民鞠躬哈腰之外,選上之後,每天的施政都必須戒慎恐懼,因為任你玩四年的時代已經過去,政治海嘯的考驗已從四年週期改為隨時隨地,施政豈可不慎。
罷韓行動是台灣的「新公民運動」,無論成敗,都將是台灣民主深化之路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 / 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