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裡,黨派眾多並不見得是壞事,但黨派之間若無法妥協與合作,則必然會使政策難以定案或順利執行。現況之下,諸如韓粉、郭粉、柯粉與英粉等族群劃分,以及隨之而有的刻板印象,更多是妨礙溝通而非促進溝通。
近來的臺灣社會,無論是媒體或是網路使用者,都喜歡用「某粉」來指稱某政治人物的強烈支持者,譬如韓(國瑜)粉、郭(台銘)粉。而「某粉」的最大特徵,便是大力宣揚自家偶像的政績,並在面對各種批評時,極力為其辯護。
政治粉絲現象變成台灣社會的現象。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這類支持者的存在,其實是一種常見現象,譬如以前就有所謂的(陳水)扁迷和馬(英九)迷。然而,有些人可能已經意識到,現今的「某粉」,好像情緒上更加狂熱、言行上更加極端,也更加難以妥協和合作。
譬如韓粉與郭粉,除了會在網路上對嗆對罵、宣稱「非韓不投」或「非郭不投」以外,日前郭台銘粉絲後援會擺攤連署挺郭選總統,卻遭路過的韓粉大罵製造分裂,甚至揮拳相向。同是泛藍卻鬧至如此地步,相信許多人始料未及。
有些人可能會說:「某粉都不理性」或「某粉就是沒水準」。這類說法或許描述了個別人士的特質,卻不足以解釋一種整體傾向:我們越來越難彼此理解與溝通,也越來越難妥協和合作。
類似傾向,西方的政治學者早已觀察到,並名之以「政治極化」。政治極化程度高的社會,在黨派或議題上,非常容易形成兩大極端立場,且雙方人數相去不遠,中間路線者偏少。它的直接結果,就是理解、溝通、妥協與合作的困難度直線上升。
關於政治極化的起因、延伸現象和解決方案,當然有許多東西可談。而「某粉」一類的稱呼滿天飛,就是助長極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網路上的各大粉專與許多用戶在論及「某粉」時,非但不是中立客觀,還常帶有很強的負面判斷,諷刺、蔑視或人身攻擊都並不少見。其中有些判斷固然是基於事實,但不少資訊都是刻意放大、剪裁、塑造甚至虛構的結果。
長久下來,社會大眾對於「某粉」就有了一種負面刻板印象。這一來容易以偏概全,看到誰為某人講話,就直接以「某粉」視之;二來容易誤貼標籤,看到誰自稱「某粉」,就以為他必定是狂熱份子;三是族群界線越見分明,認定誰是「某粉」後,就直覺地感到自己與「某粉」無話可說,甚至預設雙方根本無法溝通。
至此讀者們應該可以看出,這種論定「某粉」的行徑,其實極不利於民主政治的運作。因為民主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希望人們能坐下來好好談,尋求共識並解決分歧,找到大家都可接受的方案。而族群界線越分明、越不可跨越,要放下成見也就越困難,政策的溝通與執行成本也就越高。
當然,相較於韓粉、郭粉的磨擦,藍綠之間的極化現象恐怕嚴重地多,如統獨、核能、同婚等方面,雙方都是意見相左、難以合作。這也是時代力量等第三勢力得以出頭的背景之一:許多人早已厭煩藍綠惡鬥, 希望有更多選擇。
在一個民主社會裡,黨派眾多並不見得是壞事,但黨派之間若無法妥協與合作,則必然會使政策難以定案或順利執行。而在現況之下,諸如韓粉、郭粉、柯粉與英粉等族群劃分,以及隨之而有的刻板印象,更多地是妨礙溝通而非促進溝通。
然而,至少到2020總統大選之前,這樣的趨勢只會加強而不會減弱。
作者 / 魯小島民
Related

郭董連「叛黨」而引發的反動,都不必考量。國民黨到時會為其量身定作,再召開全代會,負荊請罪,By gone is by gone!國民黨的「郭大總統候選人」請入座,全黨起立鼓掌通過! 台灣公民慢慢會覺悟到六個月後的大選,會決定台灣總體政治的走向,因而決定台灣未來的命運。 我們可以嘗試分析眼前政治勢力集團,到底六個月內會有何種的變易?首先的對象,當然是取得國民黨提名的「韓粉集團」的韓國瑜。 韓粉集團最大的力量來自外省裔、從來沒有「掌權」和「親政」過的眷村下三品子弟。他們承受黨國的「業」,卻從來沒有充份享有過黨國時代的好處,黨國意識的殘留也因此特別嚴重:韓流是這個集團對於黨國終將逝去前的反動。 反動的力量是夠大的,只証明三十年台灣的民主自由的體制,並沒有成長自由民主的文化,因而改變這群族裔的「本體思維」。韓粉集團最大力量的來源是韓國瑜能溝通或瞽惑本土中下階層的人民,難怪他是雲林本土豪門的姑爺。這可不是說韓爺是百年難見的政治天才,而是多年在台灣社會混得的「癖性」,很適合台灣中下層人民的「口味」,他可以把部份外省和本省中下階層,結合在一起。 真正對「韓粉集團」政治實力最大的威脅,倒不是郭台銘和他的財富。而是來自能有效啟動本省中下層社會動向的本土力量;例如說「館長/黃國昌」結盟勢力(若成功)。此類新勢力會把韓粉集團的基礎力量,一分為二,本土的中下層會離韓粉集團而去。 黃國昌終究會明白:藉著館長的魅力,他才能找到他的「時代力量」。眼前他的首要敵人不是蔡英文的民進黨,而是韓粉集團。他要把「台灣社會黨」找出來,假如他連這點insight 都缺乏,只會是台灣二、三流的政治人物,只配作爆料手。「館長、國昌」政團若成,列入民調,保証韓國瑜民調一定會繼續探底。 對韓國瑜最大的威脅,多數親藍媒體和政治達人都認為會來自郭台銘和柯文哲的聯盟。未來是否會如此發展 ?本質上,郭台銘和韓國瑜是「油水不合」。或許我們可粗略地說:郭台銘代表的是國民黨的權貴、建制的「右派」,而韓國瑜是國民黨寒門、市井之徒、不知執政艱辛的「左派」。 國民黨左右派間的韓、郭之合,決不比郭、柯合作容易。最大理由是柯文哲無「中心思想」的羈絆,可東可西,可說之以權勢。柯文哲可以等,他最需要的是「組織」,以郭台銘之財力,建立新政黨,輕而易舉,誰正誰副,柯可以退讓,只有柯能擁有「黨」,來日方長! 而韓國瑜遊說郭台銘的「最有權勢副總統」之說,可以說服郭董?郭董是何等人物,此次混這淌水,不是為了使命感為何?完成使命,當然要當頭頭!郭台銘心頭最大的問題,是否「背叛」國民黨的考慮。郭爺不是說過「商人無祖國」嗎?叛不叛黨,爭取正統,會是那麼重要嗎? 郭董有個台灣許多人犯的錯誤,就是把「中華民國」和「國民黨」聯結在一起。對中華民國效忠就是要對國民黨效忠,背棄國民黨就是背棄中華民國。國民黨不行,難道要讓中華民國跟著殞落?郭董要是對「中華民國」有使命感,為中華民國的生存和繁榮負責,應有再造共和千秋萬世的心理準備,這才是他所需要的唯一考慮。 或許,郭董可以迂迴側背,立即主動促成「館長、國昌」政團成立,而且大力資援,令其聲勢鵲起,民調大有斬獲,分割韓國瑜的群眾基礎,令韓粉集團的民調直直落。國民黨中央自然提心吊膽,殷鑑不遠,換柱2.0風起雲湧。 郭董連「叛黨」而引發的反動,都不必考量。國民黨到時會為其量身定作,再召開全代會,負荊請罪,By gone is by gone!國民黨的「郭大總統候選人」請入座,全黨起立鼓掌通過!國民黨是幸,中華民國又被國民黨綁架了! 作者 / 韓非
In "時事"

不同群體間,常會陷入「自我合理化」的陷阱,造成典型的「認知錯誤」。...解決韓粉與非韓粉之間的「我群」與「他群」衝突,最好的方式莫過於互相接觸。當彼此的共通點勝過差異,發現所有人都是同一種人時,也就不會再分彼此。 上週六,挺韓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為高雄市長韓國瑜舉辦的,「決戰2020.贏回台灣」造勢大會。活動主辦單位對外宣稱,在韓國瑜進場時有超過40萬人在現場,也創下近年來參與人數難得追平「反服貿」、「送仲丘」等大型公民活動的紀錄。外界對於不畏風雨仍然到場力挺韓國瑜的「韓粉」更是充滿好奇,到底為數眾多的韓粉「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單純以「討厭民進黨」的大集結形容韓粉,或許是有過於籠統的描述上。活動現場聚集,包含支持重啟核四、反同性婚姻、反年金改革、到大中國情懷等民眾,不可否認多數都是傳統上與民進黨持不同立場的民眾。但也有些是隨著內政改革、執政成績不明顯,不斷與一部分當初投票給民進黨的選民,累積反民進黨的厭惡力量。這一切還不包括原本就因社會上各種議題,貧富不均、階級差異、對未來無望,而同感到邊緣化與強烈相對剝奪感的基層民眾。 過去「韓粉」與「非韓粉」普遍缺乏理性溝通,甚至有學者將韓粉貼上多為低學歷、中高齡、中下階層的負面標籤。這些區分或歸類,反而才是造成「韓粉」與「非韓粉」間,歧見逐漸變深的主因。 如果只是一昧的把反對力量打成是偏向負面「民粹效應」的結果,甚至是譏諷為「反智」的智力測驗,是無助於社會不同立場間的溝通。特別是「區分異己」的方式,容易陷入「我群」與「他群」的傳統衝突。在自我膨脹與反覆加厚的同溫層價值觀當中,更會加強生物學上的「本質論」進入「他們就是那個樣子,不可能改變」的既定印象。 倘若無法加強與韓粉之間「他群」的互動,就越無法累積打破「本質論」刻板印象的資本。無論是一般民眾或政治人物,可能都會用既有「認知框架」來處理與自己不同的事物,而通常這些衡量標準也並非理性認知,只是基於潛意識的操弄,甚至是情緒性反應。 不同群體間,常會陷入「自我合理化」的陷阱,造成典型的「認知錯誤」。事實上人們比較容易支持與自己相同的看法,而非贊成不同看法。即便沒有陷入自我偏誤,人群在被面對被指責錯誤,也容易被理解為被罵「愚蠢」。解決韓粉與非韓粉之間的「我群」與「他群」衝突,最好的方式莫過於互相接觸。當彼此的共通點勝過差異,發現所有人都是同一種人時,也就不會再分彼此。或許這種方法無法保證,兩個不群體間的交流與諒解。但在目前台灣內部紛亂不休的同時,台灣民眾應該團結起來對抗共同的外部威脅。有些事如果不踏出嘗試的一步,或許永遠都不會有結果。為了中華民國台灣的未來,還是有必要一試。 作者 / 陳冠甫
In "時事"

王金平主張「中道路線」,很符合公道伯一貫作風,「政治走中道、經濟走正道、社會走公道」訴求若能成為台灣政治社會主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退出總統大選,台北市長柯文哲來不及登記參選以後,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動向備受關注。王金平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下一步還是參選到底」,跟郭台銘約定了「他參選我支持,我參選他支持」。 王金平把話說得如此斬釘截鐵、信誓旦旦,可是又沒登記參加連署,也聲明不會脫黨參選,讓所有人感到霧裡看花。上天幫他安排的那條好路,到底是怎樣的一條路,令藍營焦慮不已,讓綠營摸不著底,卻牽動第三勢力中道力量崛起神經。 分析郭柯王陣營政治訴求,跳脫藍綠惡鬥、維護中華民國是他們的共同理念,所以王金平想等換瑜機率不高,唯一落實參選到底的機會就是披橘袍上戰場。親民黨內有王金平多年好友,這張政黨提名門票贈予王金平比送給柯文哲的可能性多很多,就拿親民黨稱讚王金平「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國家行政與立法運作」,及釋放「願意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訊息,可見一班。 在11月22日以前,只要高雄市長韓國瑜民調繼續下滑,或被披露足以致命的證據事件,基於下架民進黨蔡英文的共同目標,親、國、新三黨攜手合作與棄韓保王效應都是極可能發生的政壇操作。雖然王金平沒有韓國瑜的網路聲量和揪團力量,但知識藍、經濟藍、科技藍、郭粉、柯粉和中間選民,在不願投蔡、不敢投韓、非郭不投的氛圍下,王金平擁有郭台銘全力相挺及柯文哲母雞需求與在野大聯盟的加持,屆時海陸空力量集結威力不小,再度呈現另一個三角督新戰場機率極高,甚或打趴藍綠異軍突起。 王金平主張「中道路線」,很符合公道伯一貫作風,「政治走中道、經濟走正道、社會走公道」訴求若能成為台灣政治社會主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很多老百姓已經相當厭惡非藍即綠、非綠即藍的二元對立,所以當看到新北市長侯友宜和桃園市長鄭文燦,能夠不分黨派不分對象認真市政努力做事,人民無不拍手叫好和給予高度肯定,這從最新民調兩人奪下幸福、滿意度雙冠可得印證。 一向瞻前顧後思慮過於周密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不要再隨因緣走而錯失良機,葫蘆裡的藥都煉好了就應該趕快亮出來,提起勇氣放手一搏,義無反顧撩下去,闢出一條國家全民利益重於黨團個人利益的康莊大道,贏取選民寄予厚望與期待,這是終結黨派惡鬥良方,也是捍衛中華民國台灣最佳選擇。 作者 / 郎英
In "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