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歷史,証明了民主是用血汗爭取得來的。雖然過程艱辛、慘痛,但,至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
作者 / 不默
從香港人的佔中「雨傘」行動開始到現在,已超過一星期了。整個過程,就如原先很多人擔心的一樣,已走到了一個分水嶺了。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運用和對付學運的經驗,大概都已接近有一百年的歷史。相信,也是世界上極少數經驗最豐富的政黨。年輕人的優點是具有理想、衝勁;缺點,則是低估(或者是根本沒想到)掌權者會有如此違反現代思潮的反應。六四天安門悲劇,我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對中國的學運不清楚,不過,我可就我觀察到的台灣學運,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許,能夠給香港的年輕人一個參考。
台灣的學生運動,開始於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前、後。當時的學生,已意識到台灣的前途,已走到了一個分水嶺。以部份港澳僑生和台灣左派外省籍學生為主,以中國民族主義發起了釣魚台運動;另外,則是以本省籍學生為主的「台灣民主化運動」。事實上,中國國民黨在乎的不是前者,而是後者。在一個高壓統治的環境下,要想發起一個運動,除非當政者(覺得自己可以掌控或引導)的默許,否則,將很難突破層層的障礙。台灣的釣魚台運動,即是一個例子。(不知道當年那些統一運動的學生,看到今天的香港,會有何感觸。)反而是民主化運動,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不過,直接促其成功的,並不是學生,而是因蔣經國與中國國民黨老勢力(萬年立委、國代)的鬥爭。學生付出的代價不小,蔣經國也藉此大幅削弱老勢力。學生要求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的主張,在蔣經國掌權後,即被宣布為「增補選」,只是把台灣省的名額增加而已。而,台灣省「增補選」的名額,對以外省籍為主的結構,在投票上,幾乎與從前無異,絲毫影響不到中國國民黨的任何決策。這已是三十幾年前的舊事了。香港目前的狀況,是不是和當時的台灣很像?我不知道在訂立香港基本法時,中國是否有研究或參考過台灣的做法,才有如此精妙的設計。
促成真正改變的,是在李登輝時代。李登輝總統,大概是中華民國總統中,書讀得最多、最有國際觀的人。他甚少受中國傳統思想的束縛,也有濃厚的民主思想。他逐步開放學生運動、社會運動,並藉此建立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和總統直選。為此,他被舊有的中國國民黨開除黨籍,也為中國共產黨深惡痛覺。在走向民主化過程,除了人民的努力外,能否遇到一位開放的領導者,亦是成敗的重要關鍵。香港最缺乏的,正是此種開創性的領導人。
台灣的馬「先生」和香港的梁特首,一個曾留學美國,一個留學英國。雖然都受過二主要民主先進國家的訓練,但,似乎對他們傳統的中國思維,影響有限。有人估計目前台灣的狀態,差不多已退回三、四十年的舊中國國民黨時代。和目前香港的處境,相去不遠。唯一不同的是,在民主化過程中,特首只不過是虛位,香港人民必須直接面對的是中國。台灣多少還有自衛能力,而且還隔著台灣海峽,因此,台灣人民要面對的是馬「先生」和他所領導的中國國民黨。中國只能透過黑箱作業和所謂的國共論壇,尋找代理人,而無法意氣指使。這也是香港人,在追求直選中,必需面對的一點。
以蔣介石當年的絕對權力,卻仍能在1951年容許台北市長由官(中國國民黨)派改為民選。且,首任市長即由黨外名人吳三連獲勝。第二任,也由黨外名人高玉樹擔任。在1967年台北市改為直轄市後的第一任市長,亦由黨外名人高玉樹當選。高隨後由蔣經國延攬進入內閣,才讓中國國民黨有長期入主台北市長的機會。這些歷史,証明了民主是用血汗爭取得來的。雖然過程艱辛、慘痛,但,至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民主的選舉方式,雖然有其缺陷,但,大多出現在一黨獨大的情況下。即令在被一黨壟斷的情況下,首都市長仍可能出現為非執政黨。台北市許多初期的重要建設,即在非國民黨執政時期規劃、完成。高雄市、台南市,也不正是因民進黨的執政而改頭換面?
直選是人民的基本人權,也是普世價值。香港年輕人的要求,具有絕對的正當性。只要堅持不懈,它的實現,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和必需付出代價的多寡而已。台灣和香港,就像兄弟爬山,雖然只能靠各自努力,但,也應相互關懷、相互支持。目前「雨傘」所遭遇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在「太陽花」中,都已可清楚看到。未來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亦可預測。在短期內,中國會不會讓步?不會;特首會不會下台?不會。不過,只要香港人持續堅持直選,中國會不會讓步?終必會。只是,修正程度的大小而已;梁特首會不會下台?一定會。只是,在等台階而已。
香港人固應避免高估自己,但,也千萬不要妄自菲薄。香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