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現況下我國健保之安全準備金仍有2000億餘的額度,但若不從保費結構直接去改變,終究也只是枉然,安全準備金連年虧損,不改變目前的保費制度,必將面臨破產,屆時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健保制度,必將破產。
根據新聞報導指出,立委黃昭順等人日前提案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欲將陸配(具中國籍配偶)之雙親,若符合我國長照制度中的失能規定,可以依法申請來台定居,且可以納入健保制度管理,享受台灣的健保制度,這個提案在經歷幾天的輿情討論後,最後是撤案了。先撇除陸配背後可能隱含的政治考量不談,這個議題的發生,其實也點到了另一層台灣民眾內心的焦慮,我們或多或少都聽聞過健保將要面臨破產,縱使不知道實際的數字,但這種近似未爆彈的恐懼,其實也會讓健康保險不健康。
健保面臨破產危機
上面我引用了黃昭順的提案,只是想讓讀者了解,健保面臨破產的焦慮,是很實在的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讓我先大致的解釋一下健保的現況。
我國健保即將面臨破產的消息頻傳,於前年時便出現98億的虧損,去年虧損257億,而根據衛福部健保會預估,今年健保虧損更有可能會高達500多億,整體健保收入成長率遠遠落後健保總額成長率。雖說現況下我國健保之安全準備金仍有2000億餘的額度,但若不從保費結構直接去改變,終究也只是枉然,安全準備金連年虧損,不改變目前的保費制度,必將面臨破產,屆時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健保制度,必將破產。
健保應改採家戶總所得制
自二代健保出現保費缺口後,政府即開始有關於改採家戶總所得制度的研究,比對當時行政院版本資料可以了解。若改採家戶總所得制度後,除了可以整併保費,使得有錢人沒有辦法再利用二代健保中補充保費的定義不嚴,而逃漏保費。且現況下所施行之健保收費制度消耗大量行政成本,根據台灣衛誌中指出由於現行制度各職業類目保險金額的計算基礎及負擔比率不同,將造成被保險人在轉換職業時,需額外辦理轉出、轉入,使民眾、健保署皆須面對各項繁雜之申報手續,耗費多餘行政成本。
由於補充保險費課徵與綜合所得稅規定有相當差異,造成被保險人不僅需要另行瞭解補充保險費相關規定,且因為補充保險費起扣點較低,使得相關案件量大為增加;二則是健保局無法藉由綜所稅資料進行查核,需自行建置資料,使得扣費單位及健保局皆因需另行建置資料,稽徵成本大為提高。也就是說,無論被保險人或健保局皆因課徵補充保費增加相當龐大的行政作業成本。倘若改採家戶總所得制,除了整併保費,擴大費基,也能降低行政上的稽徵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這之中會有很多精密的公式計算,才能去平衡,健保收支的穩定運作,如何在健保運作和對人民收取的保費額度上衡量,的確是一項非常謹慎的專業。書寫這篇的用意很單純,希望作為一個公共評論人,能開啟更多關於公共政策的討論,在資訊的堆疊下,意識到台灣最自豪的健保,正在面臨破產危機。是以,我認為健保改採家戶總所得制度,是一個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和評價的選擇。
作者 / 楊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