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清楚指出:弱勢生去考試,多數考不贏一般考生。多元入學卻比聯考更能拉近差距。
最近許多高三生到各大學面試,爭取進入大學的機會。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不意外的總會出現不少人懷念聯考,覺得一試定生死的聯考比較公平,現在的多元入學簡直群魔亂舞,又花錢,又花時間,徒增紛擾,圖利有錢有資源的學生,不利弱勢,但一切都是誤會。只有早日破除迷思,台灣的教育才能進步。
假如將學生的家庭,簡單區分為三種,有錢人、中產階級、弱勢,在聯考和多元入學兩種方案下,有錢人的優勢都不會改變。
事實上,有錢有資源的家庭,就是能夠擁有更多選擇,即使考試考不贏,也不需要按照聯考的規則,考不上台大,照樣化身美金戰士讀到哥倫比亞大學,同樣能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社會現實。
入學制度真正影響較大的,是中產和弱勢階級。聯考對中產或是弱勢比較有利呢?
表面上,聯考只看分數好像很公平,不管考生家世是三代公卿或三級貧戶,都考一樣的試,還不公平嗎?多元入學卻要參考很多紀錄,由大學教師的主觀評價。聯考客觀,多元入學主觀,主觀一定比較不公平了。大批所謂的自身經歷:「來自中下階層,高中三年沒補過習」,靠苦讀與聯考出人頭地的案例,更是加深了上述迷思。
但真相不是如此。先不論取材方式對大學教育的意義,多數人的先天智商不會差太多,聯考這種考試方式,有利於能夠大量練習,充分準備,熟悉考題的考生,這卻與家庭背景非常相關,家境好的學生,更有利於準備聯考所需的技能,窮人家的小孩卻大多只能靠自己,缺乏家庭支援。
假如入學方式只有聯考一種,其實對中產階級相對最有利,對弱勢階級卻最為不利。但社會上,是中產階級的聲音大,或是弱勢的聲音大?
在多元入學剛開始幾年,不斷有人呼籲恢復聯考,到現在還有人希望增加指考入學的比例,表面上的理由都是減輕考生負擔,增加公平性,但說穿了,其實是反映出聯考制度下,中產階級占有優勢的價值觀,當事人自己一定不覺得,但難逃長期的潛移默化。
多元入學和單純聯考最大的差異,在於要花費更多心力,準備不同的入學方式,弱勢和中產階級的小孩,負擔同樣加重,對弱勢小孩來說,多元入學卻比聯考更能拉近與中產小孩的差距。
大學招聯會提出的數據,清楚指出這一點:弱勢生去考試,多數考不贏一般考生。
「根據102至106年指考分發登記學生來看,經濟弱勢生與一般生兩相比較,國文、歷史、地理、公民等文科,經濟族群間差距不大(單科平均成績差在4至6分之間),英文與數甲則弱勢生成績明顯較弱(平均成績相差15分以上),數乙、物理、化學、生物考科,弱勢族群學生平均成績則落後10分以上」
英數成績不利弱勢生 回歸考試翻身機會更低(連結)
考的好的弱勢生,整體上只是少數,他們卻被放大作為聯考很公平的樣板,更高比例考不好的弱勢生卻被忽略了。
表面客觀的聯考,其實深受家境背景影響。但多元入學一定公平嗎?那也不見得,甄選、繁星這些方式是否公平,正決定於大學教師的「主觀」,如果教授在挑選學生時,能夠著重學生的潛力,校正社經背景,比方說,兩位同學表現類似,一位來自偏鄉,另一位是台北市,偏鄉小孩應該有更高的錄取機會。
台北市是全台灣媒體最多的地方,中產階級眾多,競爭最激烈,也難怪台北市對多元入學的怪聲最多,最支持恢復聯考了。
當然不是說現狀很棒,不需改變。像是增加高中的輔導資源,協助迷茫的高中生找到方向,不要繼續讓抱持老觀念,看不懂數據,不長進的基層教師荼毒,就是必需要做的方向。
作者 / 寒波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