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資訊流傳太多且過快,免費內容到處充斥,最終究竟會有多少人願意心甘情願自掏腰包「付費閱讀/觀看/聆聽」?
公視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從出色劇本到精彩演繹,構築出一道道發人深思的社會議題,伴隨著不時觸動和淚水直達內心深處。
劇本田野功夫紮實,劇情張力到位,劇中一句句關鍵金句「直面」「逼視」「叩問」有關「媒體/輿論」的存在意義和價值,而且一語道出現今媒體困境與經營出路在哪,看得出是來自許多日常的觀察及靈感筆記。
《台灣蘋果日報》網站及App,從4月1日起正式改名為《蘋果新聞網(APPLE ONLINE)》。接著,《蘋果新聞網》從4月10日起全面實施會員制並鎖版,加入會員才能完全收看每一則新聞以及完全收到新聞推播,非會員則每天只能收到一則新聞推播。
黎老闆旗下的《蘋果》、《壹週刊》近日大動作試圖推出「付費訂閱制」。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有些事當下可以提前預知,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在將來成真。這些事,過去曾發生、現在正發生、未來仍發生。
有趣的是,人們總是重蹈歷史覆轍。
知識、資訊流傳太多且過快,免費內容到處充斥,最終究竟會有多少人願意心甘情願自掏腰包「付費閱讀/觀看/聆聽」?
關鍵在於:「內容」和「付費」之間的CP值是否等值、甚至物超所值,以及內容是否「真實」而不是「假偽」呢!喔,「差異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則。
眼下,傳統媒體已經大量失去傳統廣告的獨佔市場,商業模式的轉型,目前僅僅只有在歐美或中國大陸的市場規模中出現成功案例。在《蘋果》正式鎖版以後,無論是來自臉書社群或者是臉書粉絲團的「導入流量」勢必會大減,也會衝擊到網頁廣告收入,連帶影響了自身過去所積累的影響力。
台灣媒體環境同業之間懶惰抄襲成風,可說是一個「潛規則」。蘋果新聞工作者努力跑獨家寫深度衝訂閱時,其他媒體會趁機順手牽羊拿走好內容。
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輪廓及消費行為習慣一致,人氣從來就不等於買氣,「分眾」明確,品牌形象如果能符合消費者的「特定感知」和「既定印象」,才有可能催化成關鍵行動--付費購買。
圖文影音內容有趣、好玩、受用、精彩,不論是「新聞時事、獨立評論」還是「深度報導、獨家追蹤」以及其他內容,目前免費,今後一旦導入「會員付費訂閱」,單篇付費閱讀模式當中一半的金錢直接付給用心辛苦的記者、攝影、編輯,一種「打賞/贊助/分紅」,不全然都進入公司賺錢獲利的財務報表帳面上。如此,媒體工作者有了認真製作優質內容的動力及誘因,更加投注心力,可以帶動演算法,讓新聞評論、廣告目標更準確投送到的受眾面前(各取所需)。
容許「優質內容」在自家平台上的存在空間:
一、自家線上現有的特約專家學者或名人名家。
二、陸續找尋並推出各種人物設定鮮明有趣吸睛的人,如關鍵意見領袖(KOL;Youtuber、Instagramer、Facebooker…),運用自身媒體平台流量來達成相互拉抬的效果。
三、雖不具知名度,但其創作內容有趣、好玩、受用、獨特、精彩,應允許在自身媒體平台上曝光,並支付其相應的投入創作的時間、心力和專長專業成本及內容價值的有價費用(如稿費等)。
劇中有不少佳句金句,其中有一句頗讓人尋思:「不要挑戰人性」。
然而,倘若能夠跨越人性的血繼限界,就很有機會看見不同風景及各種出路。
作者 / 黃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