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主政體是柏拉圖提出的一種城邦政體,是指軍事領導人、貴族或任何得到機會的人通過政變或內戰奪取了政權,所建立的軍事獨裁政體就是僭主制政體。
僭主的政治哲學是一個特殊名詞,是指古希臘獨有的統治者稱號,僭主通過政變或其他暴力手段奪取政權的獨裁者。古希臘很多城邦,例如:雅典、阿果斯、科林斯、敘拉古等都曾出現過僭主。起初,僭主一詞並無貶義,歷史上有些僭主還曾推行社會改革,但後來此名稱逐漸帶有貶義,並演變為暴君的意思。台灣部分黨國意識型態較為濃厚的人群,普遍就認為兩蔣之後,出現了不少的僭主,無論來自黨內或黨外。
僭主政治其實相對民主政治而言是負面的詞彙,但不能忽略僭主的政治性格。比如,希臘城邦時期的僭主,其實在經歷中產階級暴動時,接管諸多希臘城邦並推翻貴族統治的人。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的目標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們實施了許多雄心勃勃的計劃,建造公共建築為貧窮的公民提供就業與生活設施。擺在台灣現今的社會,就會聽到:貨出去、人進來,哪裡發大財的口號。
希臘的僭主都不稱王,但實際上他們是專制君主,僭主都用一些謙遜的稱號,例如終身執政官。然而,僭主雖然是事實上的王,但他們卻始終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王,而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因為希臘的王權起源於宗教色彩濃厚的古代,王權周圍圍繞有神佑的光輪,僭主始終被人們視為政權的篡奪者,始終都是不合法的王。
僭主通常獨立於兩大階級之外,壓制貴族的利益,並給平民施以一定的好處,從而縮小兩大階級之間的貧富差距和其他利益上的差距,只有這個特徵才最好地體現出僭主政治的「中介」地位。僭主在位期間,為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地位,一般都專制獨裁,同時實行鼓勵工商業發展和獎勵文化的政策。
台灣近年來因民粹政治颳起一股僭主政治的風潮,比如在職權範圍隸屬中央的外交、兩岸政策,直轄市長竟然可以劍指中央部會首長;又例如首富因為媽祖婆的囑託來競選總統,企圖想在美中兩強的矛盾之下找尋國家生存空間;又例如同黨的前閣揆,想在黨內初選機制之下,用極短時間和部屬挑戰現任總統,雖曰黨內民主,實則充滿各種奪權或政變的想像,台灣的民主鞏固之路,未來其實頗為讓人憂心。
有句西諺是這麼說的:Prevent tyrants from emerging by avoiding excessive honors。意指一個國家要防止僭主的崛起,要小心避免集中太大的榮譽在某些事務身上,一切還是要回到法治,以及對於政治人物以及他的團隊成員在誠信與其他治理能力的長期觀察,不能因為這個人在某個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給予過大的政治信任的空白授權,拿破崙就是被塑造成法國對外戰爭的英雄,成為僭主。
僭主政體是柏拉圖提出的一種城邦政體,是指軍事領導人、貴族或任何得到機會的人通過政變或內戰奪取了政權,所建立的軍事獨裁政體就是僭主制政體。台灣必須慎防僭主政體的死灰復燃,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之中,民眾要明白良善的政治制度運作,是基於共同信仰制衡政治的原理原則,民粹風潮颳起陣陣的寒風或颱風,終究是短暫的,切勿被僭主政治所迷惑。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