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不管誰出線,獨派都應支持,就怕眼下這種「抗中」的團結格局,又被某些獨派打破。
前日賴清德領表參與民進黨總統初選,民進黨人紛紛憂心民進黨再度分裂,失掉2020年政權。民進黨人大多公開呼籲,尊重黨內初選機制,並且呼籲英、賴支持者,切勿因為各擁其主而殺到見骨,使未來出線的總統候選人不獲支持。
這般「團結」的態勢,是民進黨人對於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的反應,加上立委補選時,國民黨人繼續推波助瀾「韓流」,認為韓國瑜的魅力將帶動選情,選前各媒體發佈的民調顯示,民進黨可能一席都沒有,賴清德也喊出「民進黨剩下最後一口氣」。最後民進黨在五席立委補選中取得二席,民、國版圖幾無變動。客觀看來,僅是民進黨守下原先的席次,此次立委補選顯現出來的「大團結」態勢,稍微緩和民進黨支持者因九合一選舉大敗而來的焦慮感。
但賴清德宣佈參與民進黨總統選舉初選後,卻讓民進黨人與支持者開始焦慮。各民進黨人開始公開表態支持英或賴,雖然如此,也一定會提到「民進黨沒有分裂的本錢」。而英、賴也各自表態,不管是英的「政務優先」或是賴的「六不」,都意圖緩和支持者間的對立情緒。另外,英、賴皆將「捍衛台灣主權」設定為主要議題,使成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標準,設定在「捍衛台灣主權,面對中國侵犯」。
民主進步黨原本就以「對抗中國國民黨」的「黨外」做為基礎而建黨,事隔多年,今日竟以「抗中」作為選拔黨內總統候選人的標準。筆者做為一個獨派,當然樂見於此。畢竟多年來,民進黨人全然擁抱體制內選舉路線,以此與國民黨競爭,因「選票極大化」的考量,民進黨人便將「台獨黨綱」束之高閣。
獨派支持者只能一廂情願的認為,將民進黨拱上台,就等於「台灣獨立」。但民進黨內無人可保證,全面執政後,必然就會啟動廢棄中華民國共和制度的政治議程。三十餘年來,獨派僅能被動地寄望民進黨能回應台灣獨立的訴求,畢竟獨派既無民進黨一般的社會動員網絡,也無與民進黨政治明星相同的社會聲望,可以動員台灣人民向政黨施壓。獨派以「打倒中國國民黨」做為首要目標,背後更長遠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取代中華民國的新共和國」,這種「抗中」言論,時至今日也變成社會少數,不再成為輿論焦點。
歷史弔詭之處在於,中(華民)國」因民進黨人全面執政,被迫本土化,雖在法理上仍與中國牽扯不清,但至少鞏固台灣政治經濟制度運作的獨立性,干擾中國透過政治經濟手段,化解台灣人共同體意識的企圖。只是對獨派來說著實尷尬:民進黨人比中國國民黨人還更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獨派過去一廂情願地認為「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會啟動廢棄中華民國共和制度」,現在連這個機會都沒有。
民進黨全面執政後,面對數十年來最強勢且最具侵略性的中國,以深化民主制度與健全經濟體質做為對治中國的策略。但獨派並不買單,認為蔡英文政府溫吞,無視美國視中國為威脅的戰略轉向,錯失獨立建國的良機。
雖然某些獨派認為賴相較於英,對於獨立建國有更積極的表態,因此見到賴投入初選,紛紛期待賴出線成為總統候選人。但只因為賴曾對獨立建國有積極表態,就認為賴可以不同於英,更能在任內推動獨立建國;或是認為本土政權繼續執政才能確保獨立建國的可能性,而賴贏面較大,因此支持他。但獨派仍未擁有向本土政黨施壓的能力,繼續倚賴民進黨政治明星對獨立建國的正面表態而感覺「朝著獨立建國更進一步」,到底要一廂情願到何時?
眼下「保衛台灣民主體制」就是戰略上首要目標,都應盡力使本土政權繼續執政,民進黨不管誰出線,獨派都應支持,就怕眼下這種「抗中」的團結格局,又被某些獨派打破:如果是小英出線,獨派反動員投票,甚至鼓勵賴脫黨參選。若「抗中」戰線被瓦解,本土派無法團結,就是中國最樂見的結果,獨派變成戰犯,不僅弔詭,更是悲劇。
作者 / 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