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某位接近諾貝爾獎的大師,上課開玩笑過:諾貝爾基金會最遺憾的是沒成立數學獎,最糟糕的是成立經濟學獎,經濟學成立以來本不以數理計量為主,但數學家都跑去經濟學界討生活,各項數理模型滿天飛,導致經濟學家都看不懂現在的經濟學發展。
斯德哥爾摩近期公布諾貝爾經濟學獎,由耶魯大學教授William D. Nordhaus及紐約大學教授Paul M. Romer獲得。Nordhaus教授因將氣候變遷整合納入宏觀經濟分析而獲獎;Romer教授將科技創新納入宏觀經濟因素而獲肯定,兩位獲獎教授共分900萬瑞典克朗。瑞典皇家科學院就本屆評選經濟學獎得主表示:「本屆經濟學獎的得主,研究設計針對如何創造長期持續而且能夠永續經濟成長,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基本且迫切的部分相關問題。」總結來看,宏觀經濟學納入新穎的科技創新及氣候變遷,藉由建構模型解釋市場經濟,是如何與自然與知識互動,大幅拓展經濟分析範疇,象徵經濟學應用性的擴張,而不限於象亞塔孤芳自賞的研究。
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8年頒佈以來存在各種爭議,尤其1976年頒發給Milton Friedman,斯德哥爾摩頒獎典禮現場遭到大批左翼團體極大的抗議,肇因乃Friedman在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任教,向來提倡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干預市場,政府的主要角色是穩定貨幣供應等右翼觀點,長期受到左派的不滿。諾貝爾的後人Peter Nobel曾表示:這個獎項常頒予股票市場的投機者,其家族成員亦不斷提出要取消獎項或重新命名。經濟學獎是經濟學家利用公關手段提升其信譽,一直飽受質疑。既然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純金的諾貝爾獎,從1901年以來,按照諾貝爾的遺願,僅頒佈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項,原裝的諾貝爾獎並沒有經濟學。
事實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諾貝爾經濟學獎」(又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在1960年代的時代背景下,瑞典銀行業及商界在推動「自由市場」的經濟改革,讓瑞典央行擺脫政治管制,銀行希望變得更加獨立,不過,此舉惹來政治爭拗,質疑它可否獨立於政治。經濟學發展眾多分支,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卻集中在主流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派。對主流經濟學家及其教科書的異性型態化傾向不以為然,例如:羅賓遜(Joan Robinson)夫人,號稱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女性經濟學家,新劍橋學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被經濟學界評為是應該獲得而未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遺珠之憾。當然,不僅限於經濟學獎,女性在諾貝爾得獎的人數明顯偏低,女權團體就大發雷霆地批評諾貝爾獎有性別歧視之嫌。
北歐地區左翼知識份子強烈反對將諾貝爾經濟學獎,與真正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同等對待,甚至多次發起請願運動,試圖取消經濟學獎項。筆者看過此份請願書,該內容宣稱:經濟學諾貝爾獎和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同等對待,造成主流經濟學也和自然科學同等地位及科學性的印象,是給公眾的嚴重誤導。台灣某位接近諾貝爾獎的大師,上課開玩笑過:諾貝爾基金會最遺憾的是沒成立數學獎,最糟糕的是成立經濟學獎,經濟學成立以來本不以數理計量為主,但數學家都跑去經濟學界討生活,各項數理模型滿天飛,導致經濟學家都看不懂現在的經濟學發展。
筆者這篇文章探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科學性爭議,但諾貝爾獎還是具有國際學術認可的國際權威,例如:台灣前陣子熱議的居禮夫人(居禮先生的太太),就曾獲得物理獎、化學獎的貴冠;美國著名科學家John Bardeen就獲得兩次物理獎的肯定;英國的生物化學權威學者Frederick Sanger亦獲得兩次化學獎。自1968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頒贈81位經濟學家,光是美國獲獎59位,集中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等。或許因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光環榮耀太過耀人,外界通常對得主有主觀上解救經濟危機或提升經濟成長的期待,迄今沒有一經濟學家獲得兩次獎項,可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還是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