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校院的整併並非兒戲,無法光靠唱名就可以達成,各私校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與歷史背景都造就了學校的校風與發展方向,但筆者仍然認為,透過教育部的主導來展開湊合、協調的第一步,才是高教瘦身、轉型的開始。
台灣,美麗的小島,3萬6千多平方公里內,住有2300萬人,光是大專院校總計就有157所(不含軍警校院、宗教研修學院、空中大學),早在2013年9月,時任教育部長蔣偉寧便曾公開宣布,教育部研議私立大學退場機制的四大指標-學生數未滿3000人、2年註冊率低於60%、評鑑太差、積欠教職員薪水,只要有其中一項達標便列入輔導,期限內未能改善,便會啟動解散、整併或轉型的作業。時隔5年,有9所大專校院經過整併濃縮成了4所、3所大專院校不敵少子化與資源不均的現實而退場,並有1所學校確定停招並正朝停辦退場邁進。
從過往5年來的大專院校異動來看,教育部似乎有意無意的將大專院校的瘦身工程,簡化為國立合併、私立退場的二分法。然而,台灣157所大專院校中,國立也僅佔49所(31%),真正導致高教亂象的私立大專院校,至今只減少了5所。實際上,2015年的高教創新轉型方案,就已經開放了私私併,並在2015年成功將康寧護專與康寧大學整併為康寧大學。甚至,在2017年,教育部便宣布開放公私併、高教技職合併,換句話說,單純以大學總數瘦身來說,私私併、公私併或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解方。
在這個國立大學整併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時候,私校若能跟上時代趨勢,推動整併的協調與相關工程,對於大專校院整體的瘦身,肯定有很大的幫助。
理論上來說,私立大專院校辦學初期為「捐資興學」,學校法人成立之後的校務走向,與董事會成員之間的利益並無直接關聯,若以各私校董事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來捐資興學的無私精神,要將私校間互相合併來使學校永續經營,應該不是難事。甚至,既然開放了公私合併,將位置鄰近、領域相似、領域能夠互補的公、私立大學整併為一所大學,也未嘗不可。
退萬步言,私立大專院校董事會即使沒有「捐資」與「大愛」的胸懷,實務上教育部的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中設置了大專院校轉型及退場基金共50億,以基金的方式提供私校董事會「優退金」,來促成私校董事會改組為公益董事會,並由教育部主導整併事宜,應該不是件做不到的事情。
對於私校的合併,筆者認為,按照學校的特色與發展領域,以及學校的創辦人等因素綜合考量下,或許能從以下幾所學校的整併來做思考與嘗試:
1. 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大學同為慈濟基金會成立之大專院校,其發展的領域相似度高,在開放高教、技職合併後的今日,應可重新考量合併的可行性。
2. 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同為釋星雲法師所主導發起「百萬人興學」而成立的大學,亦同為人文領域為出發的發展主軸。
3. 真理大學、馬偕醫學院同為長老教會,先前亦曾傳出洽談合併,相較於不同體系的私校合併工程,兩校既有一方有意提出整併風聲,教育部或可嘗試湊成。
4. 台灣觀光學院與環球科技大學、景文科技大學同為在餐旅領域有所耕耘並發展出特色的大專院校,在推動私私合併的過程中,可洽詢雙方合併的意願。
5. 彰化縣4所私立大學,其科系重疊度高又是同一縣市,可洽詢併為2校,甚至4合為1的意願。
6. 健行科技大學、萬能科技大學與南亞技術學院皆為桃園市中壢區之大專院校,其皆以工專起家、地理位置相對鄰近,可嘗試湊合。
7. 嘉南藥理大學與中華醫事科大;大仁科技大學與美和科技大學同為地理位置鄰近,又是同在醫事相關領域方面較有特色的大專校院,可考慮促成。
8.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與崑山科技大學地理位置鄰近,雙方在工業與設計方面各有其特色與歷史,考量地理位置相近,成為首宗異質互補的私校合併或許是個機會。
9. 明志科技大學與長庚大學、長庚科大同為王永慶先生所創辦,其背後金主皆為台塑集團。
10. 亞東技術學院與元智大學同為遠東集團徐有庠先生所創立,背後財團皆為遠東集團。
確實,大專校院的整併並非兒戲,無法光靠唱名就可以達成,各私校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與歷史背景都造就了學校的校風與發展方向,但筆者仍然認為,透過教育部的主導來展開湊合、協調的第一步,才是高教瘦身、轉型的開始。只有開始,才有可能走到終點。
作者 / 許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