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調整基本工資以外,促進產業轉型,薪資制度化及透明化、強化工會系統等,都是改善台灣薪資環境的做法,這些有賴政府能持續推動更有利勞工的政策。
16日行政院拍板基本薪資調漲,從明年1月1日開始,基本薪資的月薪來到2萬3100元,而時薪也從現在的140元調高至150元,總統蔡英文雖人在巴拉圭,但也透過臉書表示台灣已正式告別22k時代。
調整的消息一出,不免有幾種反對聲音,直覺的反應是覺得調整1千元無關痛癢,而另一種更常見的說法,調整基本薪資,物價也會跟著漲,到時候受害的還是百姓。而不時認為台灣薪資過低的聲音,好像也不見得因為調整基本薪資而受益,反倒是擔心物價上漲,瘦的還是自己錢包。
要深入分析這些反對聲音的脈絡之前,必須先釐清在台灣領基本薪資的人到底有多少人。根據勞動部統計,此次調整基本月薪大約會有180萬名勞工受惠(本勞136.34萬,外勞43.8萬),而每小時基本工資則有45.6萬名勞工受惠,總計有225.74萬名勞工受惠。
也就是說,調整基本工資會直接影響到200多萬名勞工,而能否帶動其他族群薪資的上升,則難以直接劃上等號。
調整基本薪資,伴隨的是可能的物價上漲,以及失業率的提高。今年4月韓國一口氣調高了基本工資達16%,卻換來韓國史上最更高的失業率。
然而,大家最在意的不僅是基本薪資,還有薪資的中位數、平均數,貧富差距的程度,以及薪資成長的幅度等。在景氣大好的時候,適度的通膨是經濟活絡時候的表現,一般民眾也都能夠接受。但對薪資長期被低估的台灣勞工來說,薪資大幅上漲已不報太大希望,自然也會對物價特別敏感。換句話說,勞工不知道自己被加薪的那一天何時來臨,對可預見的物價上漲總是會傾向排斥。
低薪不僅是慣老闆的問題,更是產業沒有轉型的結果。以台灣最大宗的服務業來看,餐飲業等服務業的員工,幾乎是領基本工資。隨著蔡英文上台越來越大的調薪幅度,許多人力為大宗的業者,幾乎是減少人力使用,轉而增購自動點餐機、自動售票機等,朝著日本的方向前進。但與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是由於勞動力數量銳減、人口高齡化,台灣卻是老闆寧願將業務縮減,也不願意聘用勞工。
亦即勞工現在對老闆來說,是越來越沈重的負擔,而不是會帶來利益的資產,而其中的問題就出在,台灣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並沒有走向將價值鏈轉移到服務創新帶來的利潤,而是單純以既有的成本考量,這些企業則可能會慢慢走向淘汰。
回到基本工資的調整,調整基本工資並非台灣低薪的萬靈丹,但可以看見政府照顧最低生活水平的勞工。但除了調整基本工資以外,促進產業轉型,薪資制度化及透明化、強化工會系統等,都是改善台灣薪資環境的做法,這些有賴政府能持續推動更有利勞工的政策。
作者 / 鹿谷
One thought on “調漲基本工資是好事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