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的職業化問題,與其說是企業不願經營、政府對於運動產業投入的資源與協助不夠,不如說是結構性的薪資、勞動環境,導致進場看球與購買周邊商品的人口一直被低估。
中華職棒季中選秀落幕,在去年季中選秀時職棒會長吳志揚致詞時那增加兩張桌子的目標,毫無懸念的成了芭樂票。中華職棒維持恐怖平衡已十年之久,自2008年黑米事件爆發後中信鯨與米迪亞暴龍隊解散後,儘管中途歷經興農牛、義大犀牛、兄弟象等易主案,始終仍維持四隊規模,而另一有望成為職業運動的籃球項目,也在台版CBA的倒閉後,維持半職業規模長達十五年。
近年來面對中職擴編、SBL職業化議題時,各家媒體與運動專欄作家、鄉民們一致認同,加盟標準過高、缺乏進場誘因、缺乏商業化規模是阻礙擴編與職業化的主要因素。的確,中職近年陸續公告的加盟辦法中,標準過高且缺乏誠意,加上目前法令上並無針對經營職業球團有相關的稅務優惠與減免空間,對於企業主而言,無論是投入中職擴編成立新球團,亦或是配合政府的政策成立新球團並使SBL轉型為職業聯盟,都是吃力不討好的選項。
身為不標準的棒球迷,在近兩年陸陸續續開始購買CPBL TV、進場看球後,不停的思索究竟除了上述原因,到底為什麼中職增隊喊了5年以上、SBL自開辦以來不曾間斷的「職業化」議題,會這麼的困難?
去年年末《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修法通過,並首次踏入職棒球場看球後,我發覺台灣的職業運動發展,無論是加盟條件嚴苛、商業市場不足、尚無減稅優惠,這些問題都圍繞在整個市場環境的評估與企業主的經營意願,而忽視了一般民眾與球迷對於支持職業運動所需的開銷與時間,到底有沒有辦法普遍負擔得起。
一場中華職棒的票價約在350~500不等(外野票價約200,甚至學生票150,但因視野等問題暫不在此討論範圍),SBL票價則是200元左右,看似與國外相比便宜許多,但進場的費用往往不僅止於票價,以票價350計算,假設進場時適逢晚餐時間,在球場內購買了一個熱狗堡(70)、一杯飲料(60)、一桶爆米花(80),一場球賽下來一人支出500元以上是跑不掉的。
筆者所能查到的人力銀行最新統計資料,2017年的大學新鮮人起薪平均約為27K,對於年輕人、社會新鮮人而言,一場球賽花費500左右的費用其實是一筆不小的娛樂費,同樣的價格相較於「看球賽」這個相對不是這麼普及的娛樂行為,或許更多人寧可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
更何況,在普遍低薪、上班時間長的現況下,礙於工作考量或經濟因素無法定期花用娛樂費用來犒賞自己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追根究柢,台灣的棒球/籃球人口未必不足以支撐一個職業聯盟,但台灣的薪資水平與勞動環境低劣,造成許多人無暇、無錢來支應看球的娛樂支出,才是造成台灣的職棒擴編、籃球職業化遙遙無期的核心問題。
對於台灣的職業化問題,與其說是企業不願經營、政府對於運動產業投入的資源與協助不夠,不如說是結構性的薪資、勞動環境,導致進場看球與購買周邊商品的人口一直被低估,畢竟生吃不足,何以曬乾?
作者 / 許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