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首相大位的馬哈迪,希望聯盟雖單獨在下議院席次過半,幾乎不可能重溫過往一黨專政的強勢首相,關鍵在希望聯盟在勝選之後發佈的「希望宣言」。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與英國西敏寺制度非常接近,馬國最高元首的政治象徵意義類似英國國王,馬國下議院的選制與英國下議院幾乎一致,至於首相職權有所差異,英國是老牌民主國家,馬來西亞在比較政治學的界定中仍屬威權政體,而且社會異質性高,不如英國社會的高同質性。然而,馬來西亞本次的政黨輪替,作為曾是巫統與國陣權威領袖的馬哈迪,與反對黨共組希望聯盟,成功扳倒納吉政府的國政,納吉還是馬哈迪卸任之後的指定接班人,但近年來馬哈迪不忘初心,抨擊納吉政權貪污腐敗態勢越演越烈,馬哈迪宣示重出江湖也讓國陣面臨分裂,導致納吉政府被迫交出政權。
重登首相大位的馬哈迪,希望聯盟雖單獨在下議院席次過半,幾乎不可能重溫過往一黨專政的強勢首相,關鍵在希望聯盟在勝選之後發佈的「希望宣言」,該宣言如同強勢的政綱,直指馬國首相集權所衍生的問題需要改革,於是宣言內就宣誓三點承諾:
第一,現有首相署的10名正部長的名額縮減至3人;
其次,首相署的撥款從現在的170億減至80億;
第三,把底下功能重疊的機構轉移至相關的部門,儘可能減少隸屬於首相署底下的機構。
此外,國會同意權的行使將大幅提昇,例如人權委員會、選舉委員會、反貪污委員會和司法委任委員會等,必須由國會級別的委員會核准,以避免首相一人擁有上述職位的任命權。不過,外界都在看馬來西亞能否從威權政體,成功轉型為實質意義的民主政體。
李光耀和馬哈迪的瑜亮情結
李光耀與馬哈迪兩人各自擔任星、馬兩國首相期間,時常爭鋒相對,與1965年馬來西亞強迫新加坡退出聯邦有關,政治強人如李光耀也被迫留下不甘心的眼淚,讓人民行動等帶領新加坡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李光耀在國際政治領袖的圈子內人望甚高,唯獨馬哈迪卻稱不上是李光耀的摯友。新加坡尚屬馬來西亞聯邦時兩人就結下樑子,李光耀年輕時便以律師身份從政,而名滿天下於星馬地區,馬哈迪則以醫師身份在1964年當選馬來西亞國會議員,和李光耀相比算是後輩。馬哈迪曾在「你所不知道的李光耀—李光耀是狐狸?還是刺蝟?」一書中,稱李光耀絕非池中物也不滿於現狀,李光耀曾有抱負成為整個馬來西亞的總理,引起馬來人與華人糾葛多年的民族主義情緒,迄今巫統內的極端分子仍將李光耀比喻成馬來西亞的公敵。
作為政治教父的級別,沒人敢忽視馬哈迪高超的政治手腕,青年馬哈迪也和巫統對幹過,馬哈迪在政治生涯初期曾遭遇挫敗,甚至還撰寫「馬來人的困境」一書指責當時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下台,被巫統開除黨籍。1970年東姑下台,於是,馬哈迪於1972年獲准重新加入巫統,當年就當選巫統最高理事會成員。此後,馬哈迪迅速成為一顆政治新星,並在1981年當選巫統主席和政府首相,從此成為馬來西亞的領導人,馬哈迪掌權長達22年,直到把政權交給納吉為止。
此外,馬來西亞國內對中國投資的欲迎還拒,也成為選戰攻訐的主要議題,作為希望聯盟領袖的馬哈迪,一直攻擊執政的納吉政府是「親中賣馬」,抨擊當局為迎合中國一帶一路的投資利益,將馬來西亞的國家利益葬送,馬哈迪更直指納吉是「竊國賊」,納吉也反擊中國對馬來西亞投資從馬哈迪時代就有,不要五十步笑百步。
有意思的是,北京當局對馬來西亞的選舉報導,似乎也在刻意壓低音量,從兩國外交來看,馬來西亞選舉結果並不影響馬來西亞是中國最摯友的事實,但政黨輪替始終是一個敏感詞彙。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