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事實時代的來臨,卻讓本應使資訊流通的網路,快速的傳播錯誤消息,以至於許多人在第一時間已被形塑特定意見,對於事實真相的討論便不再熱衷,管案就充分體現了後事實時代的特性。
管中閔遴選台大校長一事,從年初爆出論文抄襲以來,就已經逐漸從程序爭議,演變成政治問題,使得藍綠雙方人馬莫不窮盡舉證對方手段骯髒,自己才是為了崇高理想而行動。藍營以大學自治的名義堅持替管中閔保駕護航,擁有行政優勢的民進黨則緊咬著管中閔在遴選過程中並未遵照利益迴避的問題,認定遴選結果不當,應重新遴選新任校長。
久無議題設定能力的藍營,抓緊此次民進黨反應遲鈍的行政手段,逼走了一個教育部長後,瘋狂追擊新上任教長職涯的爭議事件,批評教長吳茂昆並無資格對管案一事置喙。
爭議從政治具體化成抗議人士進入校園。藍營高舉大學自治的大旗確實吸引到許多教授的聲援,不少教學卓越的教授即使不是國民黨支持者,但卻因為出於對台大的熱愛,認為政治不應介入校園自主的情況下,也紛紛自發性的挺管行動。眾多勢力的動員,使得《大學自治法》、遴選過程亦不再是關注重點,而演變成不同的勢力各自表述,爭取他們所想要達成的目標,亦即再一次提醒我們「後事實時代」的來臨。
當事件已經演變成雙方的情緒動員時,對於真相的追求不再重要。雙方的支持者在情緒驅動下,挑選自身選擇相信的證據,對其他反對意見充耳不聞。後事實時代更有一個特色:「事實真相並不重要,而是這個後事實的描述,是否能反映其心情或是立場」,也就是說,在後事實時代的真實(reality)實際上不再根據事實(truth),而是取決於觀感。
如在校內抗議反管的台大學生遭成前駐韓外交官拉扯衣領,以至於呼吸困難而倒下,卻被藍營支持者移花接木成「自導自演」,是民進黨派來的政治學生。儘管完整影片曝光,證明學生確實遭人攻擊,藍營支持者卻能夠面不改色的表示:「才拉幾下怎麼可能如此嚴重」、「學生是看到攝影機才故意倒下」的言論。藍營支持者激辯學生是否在演戲,更勝於反省攻擊別人的手段不當。
亦即就算是打人也是因為追求「正確的目標」,而是正義的。學生的反對也是因為否定了這個「正確的目標」所以被打也是活該。
而在這個後事實時代的驅動下,因為民進黨處置不當、老人動手打人、國民黨批判政治退出校園,黨內大老都紛紛到傅鐘下站台,這些「觀感」上的不佳,都使得不同陣營不再接受任何討論,回到原初的事實討論便不再可能。
然而,後事實時代的來臨,卻讓本應使資訊流通的網路,快速的傳播錯誤消息,以至於許多人在第一時間已被形塑特定意見,對於事實真相的討論便不再熱衷,管案就充分體現了後事實時代的特性。只是,眾多勢力的情緒被激化到這種程度,台大遴選校長一事又該如何順利落幕,也有賴公民社會做出一次成熟的選擇,只是在目前的事態上,並無樂觀的可能。
作者 / 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