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核心癥結,只不過在於管中閔有沒有在遴選申請書申報擔任台灣大哥大獨董(誠信原則)及台灣大哥大副董蔡明興有沒有以遴選委員身分參與遴選投票(利益迥避原則)。上述的結論,是此次遴選能否成立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只要翻開紀錄,白紙黑字,不是一目了然?何需爭議?
看到台大校長遴選風波,在一片烏煙障氣中,愈描愈黑,愈扯愈遠,十足具有中國傳統宮廷惡鬥的架勢,實在讓令人搖頭。
連我這種政治、法律的門外漢且頭腦簡單的人,都看得出來,問題的核心癥結,其實,只不過在於管中閔有沒有在遴選申請書申報擔任台灣大哥大獨董(誠信原則)及台灣大哥大副董蔡明興有沒有以遴選委員身分參與遴選投票(利益迥避原則),如此而已。上述的結論,是此次遴選能否成立的充要條件。只要翻開紀錄,白紙黑字,不是一目了然?何需爭議?
在整個過程中,二位當事人對上述充要條件,均未提出自己的明確回答和說明。看到的,反而是當事人神隱,卻勞動外界他人做各種無意義的補充或說明(依醫療糾紛鑑定的規則,其認定標準,皆以當時的病歷記錄為主。未記錄者,通常即被視為未執行。當事人事後的補充、說明,亦只能當蓄意或疏忽的佐証參考,更不要說不相關人的說詞了)。目前的情況,就像「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更另人驚訝的是,管中閔竟捨棄直接面對媒體公開澄清的機會,直接用臉書要求教育部在月底前給他明確的接受與否的答覆。雖效法了習帝予取以求的霸氣,可惜,只差99.9%的支持率。
對管中閔的論文、兼職是否違反學術倫理或法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應該與此次遴選的爭議混在一起,並將焦點模糊化。此次的爭議,很清楚的,只在遴選的過程是否合法和合於大學的倫理要求(前述基本的誠信和利益迴避原則)。如果當事人能夠提出明確的証明,証明自己並未違反,自然能成為有效的候選人,自然能接受隨後論文、兼職等問題的「檢驗」,自然能成為有效的校長當選人;如果,答案很清楚是否定的或曖昧不清,即無資格成為有效的候選人。既是無效的候選人,即令強行走完下面的流程,能代表什麼?又有什麼意義?
只要學過簡單數學的人都知道,任何正數,只要乘上一個負數,即成為負數。只有當你再蓄意的乘上一個負數時,才可能再度成為正數。目前,這些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們的爭議,就像在玩沒完沒了的正、負數攻防遊戲一樣,卻忘掉了最重要的原始資料的客觀判定。原始資料的有或沒有(正或負數),除非硬要指鹿為馬,否則,只要攤開來,隨便問問路人,不就知道了?需要那麼多高深、複雜的學問和那麼多的算計、口水嗎?
一所自認為頂尖且自認為已名列世界名校的大學,連一個單純的校長遴選,都花樣百出,歹戲拖棚,甚至,將爛攤子推給教育部,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情況既已至此,教育部應該勇於負起該有的監督職責。若台大校方和管中閔依然無法提出明確未違反利益迴避和個人誠信問題(從原始文件,即可看出)的証明,即應退回該案,並要求重辦遴選,這是常理。如果,管中閔認為自己仍然是校長的適合人選,可以一展抱負,推動台大發展;如果,支持管中閔的教授、學生們,仍然堅信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可以嬴得多數支持;那麼,放下明顯瑕疵的爭論,堂堂正正的在另一次公開、公正且讓人無可批評的遴選中獲勝,不是更能突顯出自己的優越,且嬴得社會更多的掌聲?
將爭議回歸原點,重新開始,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既無關政治,也無關藍綠,只是教育部秉持教育理念,而該嚴守的原則和職責而已。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核心是,經得起檢視的公義!至少,對基本原則的有或無,不應存在模糊空間。期望潘部長和教育部官員,能夠為台灣的大學改革,再度跨出堅定的一步。只要能堅持對教育的理念,不忘初衷,不必太在意可能出現的各種批評、扭曲、攻擊或抹黑的折磨。相信,除了對得起自己身為教育人的職業良心和尊嚴外,也必將嬴得絕大多數人民的尊敬和支持。
作者 / 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