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憲法修改建議體現的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將朝著更為威權而嚴格的方向前進,這一點對於鄰近國家與國際政治來說,有著重要的啟示,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政策態度可能更為強硬,並且是以更為拘謹的方式來看待與制定對外與對內政策。
近日受到國內外矚目的中國議題,是中共中央委員會的憲法修改建議,主張修改憲法中關於國家主席的任期規定,將原本僅限於連任兩屆的限制廢除,使得原本一屆五年,最多十年的國家主席的任期可以無限延伸。國內外媒體的分析與關注中國議題的人士,指出先前「習思想」的入憲議題已經體現出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中的高度威望與權力,而本次憲法修改建議更體現出習的聲望達到高峰。
無限期延續任期,特別是一黨獨大的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任期,顯然會引發國內外的諸多猜測,在中國憲法修改建議一浮上檯面時,各方的批評聲四起,但有一項被忽略的原因是我們必須看到的,那就是中國這一政治轉變所要回應的,其實是中國在經濟成長下對於民主政治的需求。根據研究,經濟改革往往會衍生政治改革,也就是資本主義衍生民主的觀念,許多現代國家包括南韓、希臘與台灣等市場化與現代化國家,都會在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開始在政治上產生變化。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幾位中國領導人可能便曾意識到這一點,因此,中國曾有一段時間對外宣稱以民主(包括選舉、司法獨立與制衡監督原則)為改革方向。習就任國家主席後,國內外的分析都指出,中國改變了他們對政治改革的態度,從對民主制度保持正面態度,轉為更保守、嚴格的政治態度,體現在近年的中國對文化、監視與「和諧」的積極且密集的干預上。
修改憲法來回應經濟改革帶來的可能政治變革,可能是習為了對抗或回應經濟變革的現狀下所做的決定。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質上發展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讓中國成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中國人民更為富有的同時,對政治權利與保護自我權利的意識勢必將會更加高漲,中國共產黨若要繼續維持一黨獨大,要不就是釋放更多的權利給人民,不然就是更提升政府的權威,先前的中國選擇前者,而這次習則選了後者。
習選擇提升政府權威來保障共產黨的一黨獨大可能是基於歷史上的原因,許多在戰後曾經長期獨裁的政黨,包括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在內,都在開放民主後一波又一波的歷史揭露與批評下趨於弱勢或解散。雖然說台灣同樣曾面臨經濟改革帶來政治改革的現象,但由於中國國民黨長期控制與主導教育、經濟與文化,使得它能在民主化後繼續獲得選民支持,而掌有政權達數十年,但至今也逐漸凋零,然而,中國共產黨面對的是幅員遼闊的領土與數億的人民,可能並沒有那麼有把握而在民主化後繼續掌有政權,因此,這次的憲法修改建議,或許可以被視為是中國共產黨對於經濟轉型帶來的政治改變所宣示的一項重要抉擇。
中國憲法修改建議體現的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將朝著更為威權而嚴格的方向前進,這一點對於鄰近國家與國際政治來說,有著重要的啟示,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政策態度可能更為強硬,並且是以更為拘謹的方式來看待與制定對外與對內政策。台灣作為中國當局所關注的重要政治政策對象,與其他國家一樣,都必須持續留意這樣的政治轉型的宣示意義,並以此思考自身的外交策略與態度,嘗試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政治轉變的意義,同時也提供我們一個可能性去重新評估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影響,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思考視角。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