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未能看到國家的教育乃至民間對於繪畫、藝術、設計等創意產業的積極鼓勵,卻只看到了不斷鼓吹考試、凡事只看短利的功利心態。
近日一款看似平凡的手機遊戲—旅蛙,風靡了整個華人地區,人人都在關心自己的「蛙兒子」出門了沒,回家了沒。這款遊戲的主旨極為單純,玩家只能夠為一隻作為主要角色的青蛙,準備外出所需的食物等物品,其他的就只有等待與觀察,既不能要求青蛙出門,也不能親身參與青蛙的旅程,唯有等到青蛙寄送回來的明信片,才知道青蛙的旅程。
旅蛙的風潮也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價值觀反思,包括以此反思華人文化中什麼都要管的家父長心態,或是以此反省我們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道德觀念等,姑且不論這些反思是不是人們過度的聯想,一款內容如此單純的手機遊戲能夠激起如此多而廣泛的迴響,實屬不易。如此大的迴響,也讓我們開始思索,旅蛙這款遊戲所體現的日本軟實力是如何的堅強,而不斷吹噓自身軟實力的台灣,為什麼卻很難達到同樣的創舉?
不知何時起,台灣吹起一股「文創」風潮,一時之間,什麼東西都要冠上「文創」之名,無論是文創市集、文創百貨、文創夜市甚至是文創菜市場,但實質上,人們對於文創是什麼不僅毫無實質的掌握,甚至文創一詞只成為了一句空話與宣傳詞彙,本身其實一點意涵都沒有。然而,面對這種空洞的文創概念,政府還大力鼓吹把文創跟軟實力結合起來,沾沾自喜地以為這種結合就是台灣文化實力的展現,但其實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文創除了代表高價之外,很少看到真正的台灣文化或是設計實力的展現,也很少看到台灣的文化實力能夠戰勝日韓,乃至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追根究底,是台灣不願面對自身文化產業的凋零,以至於誤入歧途。長期以來,台灣本土的文化從未受到重視,台灣人的文化教育、美感教育乃至歷史教育都在填鴨式的教育,與唯有讀書高的考試風氣中被犧牲掉了 — 我們未能看到國家的教育乃至民間對於繪畫、藝術、設計等創意產業的積極鼓勵,卻只看到了不斷鼓吹考試、凡事只看短利的功利心態。不重視自身文化涵養教育的後果,就是如今台灣人不斷在遭受中國與東南亞的製造業競爭下,找不到突破的出路,以致於投身公職考試成了大家汲汲營營的目標,但整體而言這並不是個強化國力與經濟實力的方向,台灣勢必需要其他出路,而這一點唯有重新回到台灣自身的文化與創造能力上,唯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與創造力,才是不容易被取代,也不容易受到惡性競爭。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做不出能夠媲美旅蛙的產物,即使我們以為旅蛙是如此簡單平凡的遊戲,但我們確實做不出來,不是技術能力的問題,而是創造力的問題。日本在軟實力的培育上,早在漫畫、軟體、綜藝、音樂與科技研發等產業上投注了相當心力,國家對於國民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鼓舞,以及對自身文化的驕傲都成了旅蛙背後重要的基礎,這些心力的投注短期絕對看不到效益,但長期來看,卻是促成日本依然坐穩重要文化產業輸出國的地位。
台灣呢?除了短暫的喊一喊文創、創新等口號之外,我們必須更認真積極的面對軟實力的未來挑戰,本土文化會是一個出路,看看近期的「返校」,便是藉由台灣獨特的文化與歷史脈絡來打出一片天,唯有最本土的才是最獨特的,台灣不能再等待,也不能在短視近利,投資與深耕自身的文化與創造能力,才是未來唯一的方向。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