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隨著二戰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人們的過度消費到現在成了消費萎縮,但沒有消費餵養,資本主義根本活不下去。
「降低成本」大概是目前,所以台灣政治人物「拼經濟」時的重點。不管是勞基法修法,還是工商團體大聲疾呼的政策要求,台灣的經濟政策一直以來都著眼於降低成本。降低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將原物料上漲成本以及賦稅透過漲價來轉嫁給消費者,近年來帶來最多批判的,是透過刻意壓低勞工薪資來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
台灣的薪資凍漲問題已經是數十年來的問題,但這項問題其實並不只是出現在台灣,包括歐美先進國家也同樣面臨實質薪資停滯的問題。薪資凍漲帶來的是消費能力的降低,連帶的使得整體經濟發展陷入難關,畢竟在我們所接受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持續的消費是維持這種制度存活的重要關鍵。消費萎縮了,企業營收降低,帶來的惡性循環就是企業們運用累積而來的政治影響力,不顧一切的想壓低成本,這帶來的更大的問題是,勞工開始賺得更少、被剝削的更嚴重,消費也逐漸減少,企業更賺不到錢,只好再次動用政治人脈來貫徹壓低成本的勞工政策……這種惡性循環在近十幾年來,不斷的出現。
但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源是什麼?其實追根究柢,就是我們對於企業經營以及整個經濟制度的理解陷入了一種既定的思維,我們無法跳脫出「賺錢=降低成本」的公式。其實「賺錢=降低成本」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但問題在於,這種公式帶來的後果是一個死胡同,因為我們可以想見,在正常情況下,成本不可能等於零,但正如我們所見,極力壓低成本帶來的其實是人類整體處境的惡化。如果說「賺錢=降低成本」的既定公式會帶來這種惡果,那化解當前經濟困境的關鍵是什麼?有一種回答是,因為最低的果子都被摘完了,我們該想辦法去探索生長在更高處的果子了。
早在2011年,美國經濟學家Tyler Cowen在〈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一書中就提到,如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不成長困局,箇中的關鍵其實就在於科技技術的進步停滯,或者換句通俗話來說,就是我們把低處的果子都摘完了,高處的果子卻沒那麼容易得到。Tyler要我們回想經濟高成長的七八零年代,那時候所有的科技技術正在大量發展與普及,也是在那個時候,經濟呈現的高度成長,每個人都能獲得這些科技發展與消費主義下的豐厚果實,然而,這些果實並不是無限的。在近二十年來,這種高度成長隨著基礎科技的普及,人類社會的經濟成長也漸趨緩慢,新的一代面對光禿禿的果樹,卻嚐不到果子,世代的不正義、經濟的低成長、貧富差距的拉大逐漸浮上檯面。
筆者認為,其實說穿了,Tyler想要說的其實只是一件經濟學中的基本問題,那就是「消費」,隨著二戰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人們的過度消費到現在成了消費萎縮,但沒有消費餵養,資本主義根本活不下去。因此,科技發展或是高處的果子只是一個象徵,箇中的關鍵就在於當今世界難以化解的一項問題,那就是如何再度刺激消費,
刺激消費絕對是一個難題,世界除非再次歷經天翻地覆的巨變或是忍受長時間的樽節政策,否則高成長時代可能早已離我們遠去。事實上,或許和平時代的我們,應該學著跟低成長時代共存,當前世界的經濟低迷可能必須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人類社會應該要自我反省如何將資源合理的分配給每一個人,共度這段低成長時代。人類世界的未來,或許可以寄望於新科技帶來的突破,但新科技一方面可能帶來再一次的高成長,卻也可能動搖政治權力的平衡,反而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