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衛生福利部跟社工專協合作,預定在西元2017年底、2018年初,舉辦完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論壇,收集社工、相關科系學者及學生的意見。
那要如何完善社工專業制度?以個人從事相關工作經驗,及參加社工專業團體觀察,在此提供建議:
一、引進商業體系,改善獲利模式:
為保障經濟弱勢民眾,在民間社福團體工作的大部分社工,需接受民眾捐助服務費,只是民眾因對社福議題了解有限,或受特定事件影響造成捐款排擠,連帶造成捐助收入不穩,很多民間社福團體為確保營運,而申請官方標案、補助。
但現有標案、補助大多只有一到兩年,結果很多社工每到年底,忙申請下年度標案、補助,如沒申請到就沒工作,薪資收入就不穩,搶著去當新資偏高且穩定的公務員。
但不是每位社工想當公務員,所以近年有社工師到營利企業工作,提供員工協助方案,及長期照顧、社會住宅服務,或應用社工專業知識從事其他行業。
然社工界內部怕營利企業,傷害專業自主、服務品質,且有在營利企業工作的社工師,向地區社會局進行執業登記,社會局覺得很奇怪而不接受情形。
所以期待社工界開發多樣執業單位,接受社工在營利企業工作,或結合其他專長、專業團隊開發多樣服務模式,同時建立評價制度,鼓勵服務對象接受服務後,給評價、改善建議讓其他民眾參考,就可監督服務品質,並達成服務對象充權、自決。
二、提升專業認同,取得內外認可:
某次台灣的社會行政公務員考試,申論題問到:社會工作人員是一種專門職業的從業人員,不同於一般行政人員,試問社會工作人員應具備哪些條件?
另有社工相關科系教授認為,社工薪資偏低、不像其他專業的能見度那麼高,覺得社工專業沒用;更有社工認為社工勞動條件不佳,在媒體、社群網站建議別讓孩子當社工。
這幾件事反映什麼?由於社工大多接受補助,需作核銷、製作成果報告,增加行政工作量,加上社工專業領域多,較少有共通工作服裝、使用工具,常造成民眾不清楚社工工作內容,也讓社工界急著定位本身專業,面對外界質疑常有情緒化反應。
不過筆者訪談了解社工工作內容的民眾,他們認為社工專業是有價值,所以面對外界質疑,期待社工界先理性了解原因,再結合公關媒體原則說明就好。
三、善用多樣模式,傳承知識經驗:
很多社福單位服務紀錄,以電腦打字印紙本為主,即使建置電子系統,很多服務項目沒跨單位、區域連線,造成社工需用大量時間,忙著查服務對象用過哪些服務、統計服務量、打電話確認服務資源,浪費有限人力。
期待依社工界需求,整合出好用的資訊科技平台連線,方便查服務對象使用服務情形、統計服務量、盤點調度服務資源,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社工專業理論大多為進口,跟台灣實務現況有些落差,造成基層社工、相關科系學生理解不易,社工界可善用各種傳播方式,分享交流專業知識、實務經驗,一起整理出可行的實務工作模式。
四、鼓勵案例研討,修訂專業倫理:
當然,即使納入多樣思維、行動模式,為確保專業服務品質,仍要遵守專業倫理。
而現有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內容,主要是該遵守什麼、不該做什麼,但實務上面對服務對象、同事、任職單位、社福體系、整體社會複雜多變實務狀況,較難找到可參考決策依據。
雖負責訂定的社工師公會全聯會,近年對此收集意見規劃新版本,但此版本草稿仍沒提到具體倫理決策參考原則,期待社工界積極以各種形式,討論收集意見,訂定具體好用、貼近實務的專業倫理吧。
作者 / 居隱
附註:
1.社工專協的「106年完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論壇」簡介網頁 [連結]
2.台灣社工界對論壇舉辦時間很有意見 [連結]
3.社工在營利企業從事社會住宅領域,可見<房地產業者徵社工?>[連結]
4.第二點提到的公務員考試考題,是西元2017年的地方特考,四等社會行政類科「社會工作概要」科目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