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聯會表示,「參與甄選的大學有2000多個系組,如果平均一年365天天辦甄選,每天都有六個系會撞期。」
為了配合大學考招新方案,明年(2018年)大學申請作業時程壓縮到3週,其中竟然有647校系,選在同一天辦理甄試,4間名校資管系,就都在4月20日登場,考生被迫只能4選1,另外台大、師大和清大,電機系也在同天甄試,引發家長反彈,教育部更罕見致電各大學希望協調,還不排除抽籤排開。
對此,招聯會表示,參與甄選的大學有2000多個系組,如果平均一年365天天辦甄選,每天都有六個系會撞期。多元入學的價值包括選擇與權衡,學生思考自己的方向,同時需要了解如何選擇,學習接納。
關於申請入學時程縮短所衍生出的校系撞期問題,招聯會表示2000多個系組,撞期是必然的結果;家長和學生希望名校同科系應避免在同一天甄試,教育部兩邊都不希望得罪,協調結果明年3月將公佈,到時候是問題圓滿解決還是兩邊都得罪,裡外不是人,讓我們拭目以待。對此,筆者有一些建議要給招聯會及焦慮的家長及學生參考:
1.撞期是必然的結果:2000多個系組,就算天天辦甄試,仍會有撞期的問題,乍聽之下似乎很理所當然,理性分析之後,你就會發現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將這2000多個系組,分校、分類組、分科系,分級分之後,平均分散在三個禮拜辦理,同校同類組不同科系時間錯開,同區域不同校甄試時間在同一周撞期的,協調同周不同天分開辦理,試問這些協調工作招聯會都做了嗎?舉例來說:學校的行事曆產出,是校長和各處室主任坐下來開會,在討論協調之下的結果,今天校長不擔任協調的角色,等到各處室的行事曆出來,才緊急出來調停,要誰讓誰,要誰改時間,要誰學會接納,這樣的主事者,根本就毫無同理心可言。
2.面試亂象:引述路人教授的文章,文中指出口試變成大學招生說明會,一個人5分鐘,實際只有3分鐘的面試不如不辦,有些科系甚至已經取消面試,但不參加說明會的考生則不予錄取,家長和考生恨在心裡口難開,不敢得罪校方,舟車勞頓,付費參加一場鼓掌大會,學者高喊須廢除聯考「紙筆」考試,才能培育人才。歷經多年實驗,3分鐘「口」試避免動到紙或筆,但過程連教授自己也漸不認同,能測出什麼思考力。於是台灣教改繼續進化,進化到要孩子、家長坐台下,連口、紙、筆都不能動,只要合「手」鼓掌。
3.一定要面試嗎:大學申請入學採兩階段審查,第一階段依學測成績進行篩選,第二階段是指定項目甄試,包括書面資料審查及口試。不過,每年到了口試季節,各校系要動員大批人力來因應,考生則要在各校間奔波,都很辛苦。
對此,大學招聯會副召集人、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說,許多國外大學及國內研究所的招生,都看書面資料就決定是否錄取,因此,只審查書面資料、不口試來篩選學生是可行的。但不口試、逕予錄取方案適合用在資工、化工等理工領域的招生,社會、教育及醫學等科系招生時要考慮學生個人特質,通常是要口試。故針對理工科系,提高「逕予錄取」的錄取比率,也是未來招聯會可以認真考慮的一個方向,試問一個拿過數學競試金牌獎的考生申請數學系,多那幾分鐘的面試,到底有何意義?
最後我想針對招聯會說的:「多元入學的價值包括選擇與權衡,學生思考自己的方向,同時需要了解如何選擇,學習接納。」做個簡單翻譯。翻譯如下—-多元入學的價值帶點賭博成分,申請科系撞期是必然的結果,考生須有所取捨,在衡量完自己的學測分數,歷年來申請科系的落點分數之後,在志願卡上填上自己最有希望錄取的那幾個科系,最後落榜了也沒關係,人生本來就有捨有得,有能力的人靠指考也能上第一志願,就算這幾年指考錄取人數逐年降低,至少還有最後一絲希望,若是連指考都落空,發現當初學測分數比你低的同學都申請到理想的學校了,不要怨天也不要尤人,那是你的運氣背,賭錯了,要學習接納,畢竟你參加的是大學多元賭運氣申請入學,願賭服輸,怪誰呢?
作者 / 皮諾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