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建議不但能讓指導新手更順利,也能趁機提升指導者自己的實力,以及或許對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獲得研究的樂趣。
每位大學老師的實驗室中,常會有多位成員。指導老師不可能事事親自教學,因此做為實驗室中較為資深的成員,常常有教育新手的機會,比方說,由仍在就讀的博士學生,指導新來實驗室的大學生(台灣的學術環境中,常見學姊、學長、學妹、學弟這樣的稱呼,不過本文不打算使用)。
一些資深學生會認為自己只是學生,指導學生應該是老師的事,老師不該把自己的工作丟給其他學生,造成學生的負擔。姑且不論這類缺乏意願的狀況,有些人對指導新手的任務並不排斥,卻沒有教人的能力。
有心指導新人,卻不懂該怎麼教?美國科學媒體 Science 刊出讀者來函《Four lessons for being a great mentor to undergrads(成為優秀大學生指導者的四堂課)》,作者是已經畢業,在製藥公司工作的 Aditi Deshpande 博士。她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大家 4 點建議:告知更大的架構、引介文獻、提供作主的機會、給予發表的舞台。(連結)
以下簡單介紹,順便加上一些個人的腦補。
告知更大的架構(SHOW THE BIG PICTURE)
絕大多數新手上路的大學生,對學術研究完全不懂,進了實驗室做研究,一開始通常只會接觸到議題整個架構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不清楚研究的問題,還有問題的意義是什麼,也就難以藉由研究找到價值與認同。指導大學生,必需解釋架構的全貌,還有議題背後真正的大目標;如此一來,大學生知道自己假如解決問題,能帶來怎麼樣的收穫,才比較容易感到興趣,而不是單純的聽命辦事,像無頭蒼蠅般亂飛。
個人認為,別小看這點。對新手解釋整個議題的大架構並不容易,除了化繁為簡需要高明的組織能力,與表達技巧以外,最大困難在於,你也許是有點經驗,製造過較多實驗廢棄物的研究者,但是自己的研究議題,你足夠熟悉嗎?某些人做了幾年研究,對自身研究的議題框架與內涵,卻仍不夠理解。相對的,假如能順利講到讓大學生聽懂,也等於確實掌握了你的研究主題。
引介文獻(INTRODUCE THE LITERATURE)
從事學術研究,了解相關知識、資訊是很重要的;該如何取得學術文獻,認識論文的價值,大學生當然需要人教。另外,面對不熟悉的大批資訊,以及不友善的專業術語,大學生往往也會被震懾地無法吸收。Deshpande 的經驗是,她先提供受指導的大學生論文,再與大學生討論。而這些並非單方面的付出-與新手討論,也能讓 Deshpande 本人更清楚問題的內涵,並且用新的方式思考。
提供作主的機會(OFFER OWNERSHIP)
當新手做好準備,就讓他獨立執行、完成一個小小計畫。新手上路會犯錯,但是沒什麼大不了,因為這是學習必經的過程,要讓新人有自己摸索,以及犯錯的空間。Deshpande 將自己的研究,分出一小部分給大學生,一開始當然會覺得自己做比較快,不過不久後就有了正面效果,大學生漸漸能獨立作業,也加速了計畫的進行。
給予發表的舞台(GIVE THEM THE STAGE)
鼓勵大學生,獨立報告自己的成果,不論在自己實驗室的內部報告,或是外頭的研討會。闡述自身成果,回答他人疑問,能促進表達能力,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議題。
Deshpande 表示,她的建議不但能讓指導新手更順利,也能趁機提升指導者自己的實力,以及或許對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獲得研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