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成熟與否,不是建立在選舉次數的多寡,亦或選舉產生首長、民代之層級,而是在選舉的過程是否公正、公開、透明。
2016年4月民進黨立委鄭運鵬提案修法,要讓鄉鎮市一律改制為「區」,區長由縣長指定官派,提案獲得很多綠委連署。鄭運鵬說,6都加省轄市占有全台3/4的人口,其他13縣只有1/4的人口,民代卻比6都多,實在不合理,而且鄉鎮市長選舉一次要燒30億元,取消後可以省下這一筆經費支出,挹注基層地方建設。1年半後鄭立委舊案重提,也引發正反不同意見之討論。
選舉制度讓政權的轉移從野蠻的砍人頭進化到數人頭,台灣的民主政治,從民進黨之先賢推出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發展出傲人的民主成就。頻繁的選舉,確實是讓人民有更多當家做主的幾會。但從中央的人總統、立委到地方縣市首長乃至基層鄉鎮長,鄉鎮市民代表及最最基層的村里長都透過選舉產生。姑且不論透過選舉制度選拔出的基層首長與民代,其施政品質是否符合選民期待。但每一次的選舉都所費不貲。一場選戰光選委會為滿足投開票作業所直接投入的人力、物力約30億。這還不包括各別候選人競選總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更不包括非法賄選,查賄等成本。
選舉制度當然是民主政治的必要元素,從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以降,台灣在多元選舉活動的洗禮下。雖與西方運作超過200年的民主政治相對不成熟,但在東方或華人社會,台灣在民主化進程上,確實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健全的選舉制度與活動是其必要元素。但也必須認清實施民主政治是一效率低的制度,辦理選舉是很燒錢的事實。民主政治用選票當家作主,依民意施政。然每個人都是利我的動物,多數選民更是短視近利,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政客收買。尤其是在地方選舉,候選人與選民鄉里鄉親,討好選民的施政、與選民搏感情,名為勤走基層傾聽民意,出席選區選民紅白帖的跑攤應卯行程,佔去了民選首長、民代大量時間,也是渠等時間運用沉重負擔,而且愈基層,此一現象愈明顯。
想一想,在喪理中,死者榮哀,會因為有這些民選的首長、民代的蒞臨而彰顯嗎?君不見在告別式公祭場,在黃道吉日,式場司儀都會貼心的為這些忙碌的民選的首長、民代禮讓先行或插隊祭拜。死者為尊,死後為大,在喪禮中送行者走在送行隊伍中,面對最後一次當主角的死者都是卑微的,來去匆匆的送往迎來,不管禮讓或插隊祭拜,不但無助於死者榮哀,反而有對死者不敬之嫌。
1998.12.20凍省後,省長停選,改任官派省主席。2014.12.25桃園市升格後,6都轄下原本的鄉鎮市一律改成區,民選鄉鎮市長改官派區長。省長停選,改由民選總統任命,6都的鄉鎮市長也停選了,改由民選市長任命。施政成敗由市長向選民負責,且市長有市議會之監督與制衡,如此足矣!
台灣民主選舉實施迄今,各類大大小小選舉不斷,除選風敗壞,暴力、金錢兩股惡勢力又與地方派系糾結,在黑金污染下的民主政治早就變了味。且在國家財政如此困難的當下,依鄭運鵬委員說法,少辦一次鄉鎮市長選舉可省下30億,若連同鄉鎮市民代表會同步廢除,更可節省大量公帑,誰曰不可?
民主政治的成熟與否,不是建立在選舉次數的多寡,亦或選舉產生首長、民代之層級,而是在選舉的過程是否公正、公開、透明。台灣的選舉已經夠多了,也已深入基層了,但最基層的村里長及鄉鎮民代表選舉的存在,絕非意味著民主往下扎根。電影《海角七號》裡,霸氣又威風的「鄉民代表」,雖然只是戲劇,但也有幾分真實。就趁此6都升格之後消失的鄉鎮市,也在6都之外的14縣市同步讓它消失吧!讓我們的選舉更單純化,中央選總統及立法委員,地方選縣市長及縣市議員,各司其職,共同建設富足,友善、幸福的福爾摩沙。
作者 / 謝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