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於掐死腦麻兒的悲劇新聞不時的上演,當第一則新聞時我們能解釋是個案,但當成為常態時,便是凸顯現行社福相關法令與規定不合時宜的時候。
近幾天的新聞報導,前年3月時一名腦性麻痺患者的父親因為長期照顧下來的疲憊感,掐死了腦麻兒,這個事件中的檢方認為,國家有照顧系統,並不應因為長期照顧下來的疲憊感與一面之詞而剝奪兒子的生命,依殺人罪起訴父親。
長期照顧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都難以讓一個平凡的家庭承受長期照顧下來所累積的壓力。新聞不時報導,家中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家庭,因為受不了長期照顧的壓力,而選擇集體輕生或痛下毒手。面對這樣的新聞,無疑是場悲劇,但悲劇之餘,我們是否忘了我們的社會福利體系,好像經常性的漏接了這些需要協助的家庭?
檢方所稱的照顧系統,就是我們經常在新聞上聽到的「長照2.0」,在過去1.0的時代,面對二十多歲的腦麻兒所帶來的照顧壓力,若拒絕將患者送進長期照顧機構,或者長期照顧機構的床位不足、資格不符,案家所需要承受的照顧壓力非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即便有幸申請到床位、得到一點社福資源的補助,還是有一定高的比例需要自籌,更不談面對長期照顧患者的照顧需求,並不是只有申請送去長期照顧機構就能一勞永逸。
話又說回來,在這次事件中,案家並非沒有求助於社福資源,曾一度申請將腦性麻痺的兒子送進教養院(長期照顧機構)中,來減緩家中的照顧壓力。不過礙於教養院的名額已滿,並無法如願,即便求助於社會局,試圖透過社會局來引薦資源來舒緩家中的壓力,仍無得到正面的回應。
在台灣,類似的案例與家庭多不可數,亦不是只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才會面臨到四處碰壁、求助無門的窘境,許多經濟困難的潛在中低/低收入戶亦在尋求社福資源協助的過程中,吃了閉門羹。
筆者經常聽聞沒有社福資源需求的人說現行政府機關與相關社福資源的限制所導致的排擠作用是為了避免富人佔據社福資源,將資源留給需要的人。不過,在社福領域的工作者與相關系所學生所見/聽聞的事實卻是,現行的制度經常性的排擠了潛在需求的案家(主),而接受了因為熟知相關法條,透過相關規定的漏洞而取得資格的富人。
類似於掐死腦麻兒的悲劇新聞不時的上演,當第一則新聞時我們能解釋是個案,但當成為常態時,便是凸顯現行社福相關法令與規定不合時宜的時候。現行的相關規定顯然出現了明顯的漏洞,讓號稱社會安全網的相關社福政策漏接了許多該接住的家庭與個人,這樣的規定,還不調整嗎?
話又說回來,面對照顧服務網、社會安全網與社福體系的問題,筆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了社福問題其實與經濟學有極高程度的相似,換個詞彙來說,便是:「需求無窮,但資源有限。」。
當我們面對四面八方而來的多元需求,而社福體系的資源卻有限時,必然會有無法負荷與遺漏的狀況,但筆者認為,這樣的遺漏應該建立在盡量將資源避免運用於投機取巧的案家(主)身上,而實實在在的用於每個需要的案家(主),但礙於資源不足,而遺漏的部分,才是我們能夠接受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