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勇於挺身反霸凌,或許只是小小的善舉,但這不只是救了被霸凌者,讓其知道還有人願意幫助他、給他溫暖;也救了霸凌者,讓其意識到自己的劣行是不對的應即刻改正。
兒童福利聯盟本月17日公布「2017社會大眾校園霸凌經驗報告」,75.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遇到校園霸凌,更有九成民眾認為目前的校園霸凌問題比他們求學時更嚴重。調查顯示,校園霸凌發生時期以國中最多,其次為國小。而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霸凌的比例近來大幅上升,已占各種霸凌類型的五分之一多。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指出,師長對校園霸凌關切多集中在肢體上,然對於言語嘲諷、關係排擠等戲謔型的關係霸凌卻沒花很多心思,然這類型的霸凌發生比率反而比較高。實際上,教育第一線人員常忽視的不只是校園霸凌主因在於言語、關係上的欺凌而非肢體,對於防治霸凌的方法也忽視旁觀者願意發揮正義感挺身遏阻霸凌行為的重要,使其成為校園反霸凌體制的大漏洞。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一九六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恩曾說過:「歷史將會記錄,在社會轉型期,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被霸凌者常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而遭同儕排擠欺負,因此在遭受霸凌當下往往不敢為自己發聲,而當旁觀者見狀卻不願伸出援手,這樣對被霸凌者而言形同是「二次傷害」,因為旁觀者不挺身等於是在默許霸凌行徑的發生。
如果我們反霸凌方針只是不斷進行教條式品德教育、不斷叫受害者「勇於站出來」,那對於霸凌是無法完善解決的,因為沉默的旁觀大眾並沒有真正了解到「友善校園」及正義的真諦。
旁觀者勇於挺身反霸凌,或許只是小小的善舉,但這不只是救了被霸凌者,讓其知道還有人願意幫助他、給他溫暖;也救了霸凌者,讓其意識到自己的劣行是不對的應即刻改正。對於旁觀者挺身的保護機制政府也要有完善擬定。學生人人勇敢展現正義感,「友善校園」的教育理想才不會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作者 / 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