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經常利用儒學的方式進行自由發想,而欠缺審辯式思考的訓練,會導致個人邏輯的崩壞,而容易誤信邪教。
從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開始,儒學思想一開始只是一些散亂的語錄而已,論語中提到「仁」這個觀念的有六十六條,但這六十六處卻沒有一處是對仁提出定義,都只是一些舉例。仁與「慈愛」、「溫和」、「惻隱」、「以天下為己任」等等觀念相通。
然而在不同的場合,孔子又賦予仁以不同的概念,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我克制,言辭謹慎,可以算是仁。「克己復禮」也都可以算作仁或者接近於仁。
經由德性的不斷累積,可以去除私慾,最後達到為了集體而生的無我境界。戰國時期孟子的性善說,其實就是這種自私為惡的擴大版本,孟子認為人若是出於大勢所逼,一個人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殺身以成仁」,這無異是把個人意志殲滅於集體社會之中。
在漢代董仲書召開白虎觀會議之後儒學擊敗諸子百家定於一尊,唐宋的儒學雖有佛學的競爭,但佛學最終還是被儒學給漢化,變成一種集體主義式的救苦救難哲學。
宋代的大儒朱熹,他對儒家經典的論述具有權威性,他的《四書集注》是明朝、清朝兩代士人規定的教科書,也是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他的治學方法被稱為「理性」、「客觀」,有時甚至被認為有「科學」的根據。
但其實朱熹的的哲學觀毫不科學,甚至極為幼稚,其學說的基礎,是認為宇宙和人間的萬物都由「氣」構成,通過「理」的不同形式而成為不同的「物」。「物」包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日月星辰,也包括抽象的倫理如孝悌忠信。於是就產生了儒學的一元論宇宙觀,當一個天子德性敗壞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日月星辰的運作,甚至產生瘟疫、饑荒、洪災或是地震。
因為在儒學的世界裡,物質世界與觀念的道德世界是一以貫通的。事實上朱熹所使用的方法並不是歸納法也不是演繹法,而是毫無邏輯性的自由聯想,這種方法承襲了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用以類比的方式,例如,孟子以水之就下比喻人之性善,其實人性與水並直接因果上的關聯,以現代的解釋,人性是寄託於演化過程之中,經過遺傳的方式傳諸於後代,在經過社會的洗禮產生所謂人性的善良與醜陋等等。而水分子向下流動,只不過是重力與液體的交互作用罷了。
所謂相似,不過是存在於孟子的主觀自由聯想之中。若經常利用儒學的方式進行自由發想,而欠缺審辯式思考的訓練,會導致個人邏輯的崩壞,而容易誤信邪教。
談到這裡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儒學的重大缺陷:
1.各種道德準則缺乏準確的定義。
2.將集體主義視為至善,貶抑個人的價值。
3.毫無理論根據就任意結合物質世界與觀念世界。
4.趨於權威與教條,讓權力者可任意解釋。
5.濫用自由聯想而缺乏可靠的辯證工具。
作者 / 常山七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