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福部拍板開放無心跳器捐,執行此器捐,主要基於尊重病人意願,滿足病人期望安寧死亡與器官遺愛人間的心願。此項政策,本於尊重生命的神聖性,無疑地,對病人的自主權利又向前邁進一步。
作為台灣一代言情大師的瓊瑤女士,新書《雪花飄落之前》,出版前引發不少爭議,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與平家子女對「臥床老人是否值得活下去」的不同看法。瓊瑤深知此書付梓後,必然挑動台灣人的敏感神經,喚起台灣人對她介入平鑫濤婚姻的原罪記憶。倘若暫且不論瓊瑤與平家的愛恨情仇,以及對愛情近乎歇斯底里的表達方式,她對「死亡的尊嚴」之觀點,確實值得珍視。
在此書裡,瓊瑤呼籲人們重視病人的善終權與自主權,期盼早日立法通過安樂死,並且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她積極面對死亡,認為笑看死亡,優雅轉身,才是人生最好的謝幕。2018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將攀升到14.36%,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26年,將進入高超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63%。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台灣失智人數不斷增加,除了帶來龐大的醫療負擔,對家庭照顧者更是身心煎熬。
全台失智症患者約26萬人,失能者平均臥床時間長達七年。失智且失能者,每月照顧經費至少2萬元;失智未失能者,每月照顧經費則達5至6萬。對薪水不高、有子女要撫養的人來說,確實是沉重的負荷。由於自顧不暇,導致不少失能老人被棄置在養老院,或在自家的小房間孤獨度過餘生。
這種苟延殘喘的生存方式,是每個人都恐懼的,但卻難以逃脫的宿命,最後只能被動等待死亡來拯救。故,瓊瑤提出的善終權的新觀念──「生之時如火花般熾烈燃燒,死之際如雪花般飄然落地。」可謂對生命與死亡的一大禮讚。我們不必如瓊瑤生時燦爛如火花,但至少能夠選擇自己的死亡方式,安然、沒有痛苦且有尊嚴地死去。
筆者對瓊瑤描述與丈夫的日常點滴,印象深刻,她與丈夫的美好愛情確實令人動容。瓊瑤以她的故事,證明世間確實存在至死不渝的愛情。面對臥病在床、逐漸遺忘她、無法說愛的丈夫時,瓊瑤這麼說:「我一生寫了好多愛情小說,只有此時此刻,我覺得『愛』這個東西,實在不好!老夫老妻,更加不該太相愛,不該彼此相依為命,因為,人生太殘忍!『天可崩,地可裂』,不在相愛相聚時,卻在離別煎熬時!」很多人會忽略瓊瑤這段話,但在討論死亡議題時,確實應該反思相愛相守一生的夫妻,當一方先離開時,如何在心靈層面安頓被留下的那個人。
本世紀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湯恩比(Arnold Toynbee),早就指出死亡的挨苦是一種雙人事件,認為被留下的那一方,恐怕會變成肉體未死,精神先死的人,精神上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世人婚姻美滿的少,當另一半離開人世時,通常沒有太大的痛苦,但對那些相愛一生的老夫老妻來說,確實是嚴峻的難題。
這讓筆者想到『記得我們愛過』這部劇集,當火伯離開人世時,火姆哀傷地坐在火車站的椅子上,細細翻閱年輕時火伯畫下的圖畫,往事一一浮現。影片最終聚焦在室內一隅的紅蘋果上,這顆紅蘋果就是火伯送給火姆的初識之物。影片雖然沒有告訴觀眾火姆後來的境況,但可以想像,火姆未來面對的是漫漫的孤寂歲月。
近日衛福部拍板開放無心跳器捐,執行此器捐,主要基於尊重病人意願,滿足病人期望安寧死亡與器官遺愛人間的心願。此項政策,本於尊重生命的神聖性,無疑地,對病人的自主權利又向前邁進一步。筆者懇切期盼有朝一日,「老有所終」此一理想能夠實現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作者 / 雲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