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是否曇花一現?即將到來的眾議院大選,將考驗日本國民對安倍政權的信任能否繼續維繫。
日本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卻高達4%,不僅遠遠超過市場原先預估2.5%,同期更居其他G7(七大工業國組織)之冠,目前不錯的經濟情勢,也成為日本自2001年最長的經濟成長期。日本經濟的復甦給予安倍政權延續至2020年東京奧運打了一劑強心針,首相安倍也決定提前進行眾議院大選,自民黨政府似乎又朝氣蓬勃了起來。
筆者認為「安倍經濟學」其實就是「量化寬鬆政策」,試圖以貨幣貶值提高日本貨物在國際的競爭力,當然,輿論向來對這種作法褒貶不一,為了挽救沉寂日本多年來的經濟困局,安倍若要向世人展現「安倍經濟學」不是一個笑話,他必須要贏得大選,爭取政權延續時間,強化日本經濟復甦的效度。
翻開近期日本的經濟數據,發現薪資上增,日本的勞工薪資成長達0.7%,是2016年第三季以來最大的增幅,薪資增加代表消費者可支配所得增加,購買力也隨之提高,對內需消費提振的預期心理將是經濟復甦得一大利多。此外,帶動內需,由於薪資上漲帶動的民間消費暴增家庭支出攀升,成為對日本經濟成長貢獻的最大領域。
在投資面向上,日本企業在設備的支出增加2.4%,乃市場預期的兩倍,也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準,隨著國際景氣的提升,2020年東京奧運的題材不斷地發酵,擴大外資的加碼,配合外匯政策有利於出口的政策引導,預料出口將對日本經濟成長有積極的貢獻,安倍經濟學在放手一搏似乎也有了不錯的成效。
通貨緊縮的壓力減輕,近期日圓走弱及國際油價回升將有助於刺激通貨膨脹,日本央行也在年初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決議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並表示將致力於2018年度達到通貨膨脹的目標,因為適當的通貨膨脹可有效刺激需求。事實上,需求不足是制約日本經濟復甦的關鍵,因為需求不足會產生生產不振,企業倒閉的風險大增,失業率有上竄的危險,失業率增加會讓居民收入減少,導致消費市場更為低迷,然後需求更加不足。
筆者認為造成需求不足的主因,乃日本工業生產的高成本結構,性能類似的商品,日本生產的比其他國際上競爭的國家(如韓國)的價格還高,因而制約國內外市場對日本產品的需求。嚴格來說,除了短期經濟循環的刺激,安倍當初上台所希冀的經濟再建財政健全化,並表明考慮對日本經濟進行結構改革其實成效不彰。
日圓貶值一方面可以增加出口的競爭力,同時導致進口商品及汽油價格高漲,主要獲利者為大型企業,而且民眾的開銷也不斷上升,貧富差距日益嚴重。尤甚,日本中央銀行採取金融緩和政策,是掀起以鄰為壑全球貨幣戰爭的陰影始終纏繞不去,使國際輿論一直炒作安倍經濟學是否曇花一現?即將到來的眾議院大選,將考驗日本國民對安倍政權的信任能否繼續維繫。
作者 /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