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比例調降不意味著任何政治意涵,只是一種因應時代現況的調整,讓我們看清爭議的本質,搞清楚問題,不要腦中只有統獨,廣大的學生與台灣的教育才是真正應該面對的現實。
台灣教育部課綱審查委員會最近提出草案,計劃將文言文比例從目前的45%至65%降低到45%至55%,而推薦教學的文言文也從30篇減少到20篇。這項將文言文在教學中的比例下降的政策引發諸多爭議,但大多數的爭議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問題,而只是想要在意識形態上一爭高下。
反對調整文言文比例的許多人與團體,往往把文言文跟所謂中國化與否的意識形態相掛鉤,主張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分,如前總統馬先生說的,減少文言文教學將令台灣失去中華文化的「領導地位」,或者也有主張減少文言文比例是一種去中國化的台獨意識形態作祟。但在將文言文比例政策跟統獨意識形態結合的可疑作法之前,有沒有人願意考慮一下,到底對於受教者,那些在這場爭議中欠缺目光與發言權的學生來說,學文言文到底帶來什麼好處?
文言文早已是一種凋零的語言運用,作為過往的文學產物當然有其歷史上或文化上的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應該毫無理由地將文言文視為不可侵犯的文化權威。許多人認為,文言文培養學生中文程度的方式,但教育現場上,無數的學生都是死記印背著之乎者也的「翻譯」,甚至文言文的教學只是要求著學生「默寫」、「默背」與不斷的填鴨死抄,這種強硬作法下到底能夠為學生的中文程度增加多少效果,實在令人起疑。
背誦出師表、長恨歌成了好幾代學生的共同記憶,但離開學校後還有多少人背的出來?多少人感受到這種「文化」的內容?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無法挽救文言文對學生的價值,也無法為學生的未來帶來任何好處。我們終究必須認清真正的問題,面對一項堪稱為古董,用以賞玩的文學歷史陳跡,我們到底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它。
正如不會有人認為可以拿毛公鼎來裝東西,不會有人認為尚方寶劍該繼續用來殺敵,文言文同樣成為了這種不再有實用價值的文化遺留,它唯一的價值只有作為一種觀賞的文學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文言文成了教育現場只能用死記硬背才能教的科目,因為它不再有實用上的真正意義,也不再繼續被關注與發展,我們也不可能再創造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文言文,即使現代社會書寫出來的「文言文」也都不在有資格擔下漢族文化傳承的重任,因為它已經淪為現代,失去了時間的認證。
無論如何,教育現場的做法給了我們許多啟發,重點就在於文言文早已作古,從而導致了教育者根本不知道該怎麼以更好的方式傳達與教學,死記硬背成了最後的解藥。儘管任何科目透過死記硬背都不可能學得很好,但在文言文議題上,卻反過來是文言文決定了它怎麼教學。一種凋零的文學早已找不到未來,教育現場的困窘在教學方式中表露無遺,但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產物,文言文依然找得到他的地位與價值。
事實上,在文言文比例爭議中,大家不應該繼續吵文言文的地位或象徵的統獨意識形態,這些都只是為吵而吵的無意義爭論。文言文的價值在哪、意義在哪早已人人皆知,但對於在這場爭論中始終被忽略的教育者、受教者與教育現場的實況,我們應該給予更大的關注。文言文教學比例調降不意味著任何政治意涵,只是一種因應時代現況的調整,讓我們看清爭議的本質,搞清楚問題,不要腦中只有統獨,廣大的學生與台灣的教育才是真正應該面對的現實。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