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台13顯卡挖礦機器本身消耗的電力,加上散熱降溫的冷氣電力,每個月電費將近5千元,估計可以得到相當於台幣2萬多的虛擬貨幣。
幾天前比特幣達到一個十萬新台幣的歷史高價,虛擬貨幣的熱潮正方興未艾,但上個月傳出交大學生在實驗室裡把電腦24小時開著挖礦,賺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引發盜電疑慮。
挖礦是什麼?
挖礦本身就是用電腦的計算能力去做工,例如幫交易內容作驗算,以換取虛擬貨幣的過程。這些挖到的的虛擬貨幣,可以在市場上依時價販售換錢,也因此有了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存在,當然也可以不透過交易所而私下面交轉帳,但效率就沒有交易所來得方便快速。
這也使得一些人開始投入挖礦的行列,因為挖礦需要做大量的計算,正好可以利用顯示卡本身繪圖高速計算的能力來滿足,而挖礦電腦裝越多顯示卡,計算能力越強,得到的虛擬貨幣也越多,所以市場上的顯示卡被礦工們一箱一箱的掃走,一時之間竟然就缺貨了,一些電競玩家想要買顯示卡還買不到,也算是一種奇異的社會現象。
挖礦跟電力的關係
一般的電腦都會有一張顯示卡,才能接在螢幕上看到畫面,而且使用者不用的時候,多半會有省電的設計,或者電腦就關機。即便拿來看影片、打電動,都會比較耗電,但也不會整天使用。
但挖礦的電腦一台就接了2張以上,最多到13張的顯示卡,而且24小時做大量計算,所需要的電力不可用一般電腦的概念來看,同時還必須開冷氣確保機器不會過熱當機。舉例現在的冷氣都有智慧節能的設計,但是你把它手動設定在最強且24小時一直吹的狀態下,其實是更加的耗電。
在學校挖礦,好嗎?
對一個挖礦者(礦工)而言,要挖礦的最好地點其實就是學校或是公司,因為電費不用自己出錢。在家裝挖礦機其實並不划算,因為要考量礦機的放置空間、還有電腦運算及冷氣降溫的電費。以一台13顯卡挖礦機器本身消耗的電力,加上散熱降溫的冷氣電力,每個月電費將近5千元,估計可以得到相當於台幣2萬多的虛擬貨幣。
有了這些基礎知識之後,再回過頭看學生在學校挖礦這件事情,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
一、這不是盜電,什麼才是盜電?
排除挖礦這個一般民眾可能不容易了解的部分,用個簡單的例子,我每天帶一箱行動電源到公司充飽電,之後拿去觀光景點高價賣掉,而不是自己用。買家以合理或他願意接受的價格買到電力,我賺到現金,但損失的是公司,因為電費是由公司負擔。如果今天申請一個研究計畫,或是這是一堂課程的實作而有挖礦的需求,自然不算盜電,但是學生在學校不知情的情況下挖礦,就是不告而取。
二、這是不勞而獲嗎?
對於李家同教授指學生在學校挖礦是不勞而獲,其實也不完全如此。因為挖礦電腦與一般電腦不太一樣,必須加掛顯示卡,而且要安裝及調校挖礦軟體,讓他用最大效能來做運算,這得要花時間鑽研與維護,跟坐在樹下有蘋果掉下來的不勞而獲是不同的。真的想挖礦,其實還有一點技術門檻在。
三、用電怎樣才算合理?
電力是看不見的,也不能直接以使用時間的長短來估算,而學生挖礦不用負擔電力成本,自然也不會量測使用電量,未必知道會花多少電費。以學生反駁的在學校用電腦看YouTube、打遊戲,還有晚上不關電腦的壞習慣,甚至拿行動電源在學校充飽帶出門自己用,其實都還算是合理的使用。但挖礦這件事情不能算是合理的使用範圍,如前面所列出的數字,挖礦是個耗電的行為,而且學生是刻意以此圖利。
該怎麼做比較好?
建議校方在用電量高的大樓,再依據各樓層或各實驗室,加裝電表監測用電度數,遇到有用電量異常飆高的狀況,就要探究是什麼問題造成,以免電力被浪費或濫用。另外,學校如果有Fintech或區塊鏈相關的研究團隊,不妨也可以讓這些對比特幣挖礦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加入,培養他們成為專業人才。
最後也提醒學生,比特幣這波熱潮跟三百年前的「鬱金香狂熱」有得比,但不同的是其中的虛擬貨幣商業模式、區塊鏈技術,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與其把時間心力花在挖礦,不如好好研究並利用這些知識做商業與技術的創新,獲利絕對不是挖礦這種小錢可以比擬。
作者 / 葉佰蒼
(編按:本文獲INSIDE轉載[連結],並加入INSIDE主編李柏鋒建議的部分文字)
One thought on “比特幣要價十萬 - 看學生校內挖礦”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