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關注下一次選舉,政治家關注下一代福祉。」政治家及政客在此被做了簡單區分:只關注下一場選舉、不擇手段求勝的,就是政客;相反,注重永續政績、注重理想與現實平衡的,就是政治家。
被視為「期中選舉」的2018地方選舉,最近提早成為媒體熱點,不只在任者賣力爭取連任,賴清德及柯文哲更是頻頻上報;賴是不斷被炒作,柯是不斷自我炒作。而全部有關賴柯的新聞,又涉及2020蔡英文連任,因此蔡週邊人士及民進黨內派系紛紛藉機放話,把離選戰風雨尚遠的台灣,搞得天天「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就是台灣獨特的選舉文化:選上第一天就開始拼連任,媒體也跟著連任議題拼新聞,更重要的國家治理反而成為次要或不重要議題。
其實連任有那麼重要嗎?如果第一任都不適任,談連任有意義嗎?如果第一任都無法做好,第二任可能「神來一筆」、出現奇蹟嗎?(根據以往台灣及外國例子,第二任沒有選舉壓力,通常都做得比第一任差,尤其第一任表現差的,第二任更是慘不忍睹。)而一個只會拼選舉,卻對拼經濟口不應心、拼改革更是「治絲愈棼」,把全國弄到動蕩不安、四分五裂(也就是改革「功不補過」)的在任者,選民應該再給他一次機會嗎?
以上答案,光從常識判斷,顯然通通是否定的。何況2014太陽花學運後,台灣的選民態度已經有所改變,含淚含恨投票減少了,懲罰性投票增多了;國民黨的「完全下台」及民進黨的「完全執政」,就是拜選民態度改變之賜。可以說,「非固定政黨取向」的中間選民越來越多,懲罰性投票的有效性就越來越大。
為什麼連任沒有那麼重要?許信良最早說「大位不可以智取」,這個觀點非常正確;「實至名歸」「水到渠成」才是獲得大位(不論當選或連任)的先決條件。不幸包括許信良在內,許多總統候選人都想智取,甚至硬取。「製造民調,炒作新聞」是方法之一。「貶抑他人,抬高自己」是方法之二。
賴清德最近一舉一動都被罵到臭頭,原因就在他的民調高過蔡英文,連總統選舉民意支持度也最高,使他突然成為藍綠心中共同的「勁敵」,罵他打他無非志在貶抑他或讓他見光死。(例如颱風天早一點或晚一點宣佈不上班上課,如此珍惜國家人力資源,媒體及名嘴竟一片罵聲。他們不知道,台灣鄰近一些國家都還沒有颱風假;我們當年求學時期,不論風大雨大,更是「風雨無阻」上學。如今台南只不過突然水深三十幾公分,在風雨不大下,學生不能涉水上學嗎?有溺水危險嗎?媒體和名嘴罵得有理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一反「親」民進黨姿態,對蔡政府幾乎事事批判,對壓迫台灣空前嚴重的習近平則一再附和,如稱理解及尊重九二共識、承認本來就只有一個中國、宣稱「兩岸一家親」及兩岸是「命運共同體」。這亦是「貶抑他人,抬高自己」的方法。如果不是志在「智取」大位,想要市長及總統全部「得隴望蜀」,一個地方首長有必要砲打中央,並在兩岸議題上越俎代庖嗎?
不只是「貶抑他人,抬高自己」,柯或蔡的支持者還刻意炮製出柯參加上海「雙城論壇」後,聲望穾然暴升、壓倒藍綠一切潛在競爭者的奇異民調。柯從上任以來,由於發言、處事及待人不當(刻薄成性),民調一路下跌,有些專家認為他已到達「死亡交叉點」,尤其他這次在上海的發言,更是激起綠營共憤。試想,在這種民意氛圍下,柯怎麼還能民調大漲?這不是「製造民調,炒作新聞」嗎?這背後沒有中共的影子嗎?
選舉和治國(治理)一向是民主政治的一體兩面。但在台灣,選舉重要性卻遠超過治國,甚至治理越差的政治人物越注重選舉、越熱中尋求連任。英國克拉克的《治國力和選舉力》一書,雖然然注重動員群眾、設定議題、把握時機的「選舉力」,但同樣注重「治國力」,指出「影響後世最鉅的政治人物,他們的觀點和稟賦都能與時代氛圍吻合。他們能呼應人民關切之事,並能走在時代氛圍之前,而不僅僅是時代氛圍應聲蟲。」選舉力與治國力的互補互濟、相生相長,構成了克拉克所謂的「領導力」。
只會選舉而不會治國,就是缺乏「領導力」的顯示。這在民選首長第一任就能看出來。只要不是天生性格上的缺陷,如擇惡固執、死不認錯、鏡子裡找人(小圈圈政治)等,通常在位者都能隨經驗而漸入佳境,也就是不需要借助「貶抑他人」或「諉過他人」來抬高自己、不需要借助「製造民調」來導引民意(如柯文哲引起綠營共憤,居然出現「壓倒藍綠一切潛在競爭者」的民調;蔡英文聲望跌到谷底,突然無緣無故出現「枯木逢春」的民調),都能漸入佳境。在位者的獲得連任,也是「實至名歸」「水到渠成」的結果。
台灣選民大多對一句西方政治名言耳熟能詳,即「政客關注下一次選舉,政治家關注下一代福祉。」政治家及政客在此被做了簡單區分:只關注下一場選舉、不擇手段求勝的,就是政客;相反,注重永續政績、注重理想與現實平衡的,就是政治家。
但政治家和政客還有其他區分。借用美國偉大國家領導者的話,如對選舉及連任,威爾遜總統說:「如果過多考慮再度當選,這個再度當選就很難有價值。」「能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才知道水流的力量。」如對犯錯,小羅斯福總統說:不要怕犯錯或承認錯誤,「我們都有可能犯錯,重要的是錯誤絕不是由於心靈怯懦或放棄道義原則所致。」林肯總統說:「總統沒有小事,說的做的都會見報。如果我犯了錯,不只是影響我,或影響你們(黨及政府),而是影響整個國家。因此,我至少該盡力不犯錯(而不是死不認錯或諉過於人)。」
以上幾位美國總統談的,就是政治家應有的典範,而他們也確實具備政治家風範。這使得台灣選民更能清楚辨別哪種人是「政治家」,更能了解所謂「被治者同意」是意指:不值得把票投給只想連任的政客,而該激勵更多關心公共事務、願意實現共同體「共善」與「正義」的人,出來為民服務。
作者 / 孫慶餘(時事評論人)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出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