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乃比特幣的最重要創新,但因為缺乏類似於本位幣的中央調節機制,比特幣仍難以被認為能取代傳統貨幣交易的顛覆者。
比特幣近年來漲勢如火如荼,在七月初啟動了「隔離見證2x」(SegWit2x)的方案,並拒絕沒有執行「隔離見證」的交易。然而,但因中國礦工為主的「Bitcoin ABC」陣營,不滿上述改進方案,發起硬分叉(hard fork),形成新版「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BCC),比特幣挖礦商支持「比特幣擴展協議」 (Bitcoin Scaling Agreement)已處於分裂階段。按相關媒體的報導,指出BCC是反對隔離見證方案的中國礦工,所創造的新虛擬貨幣,與原版比特幣是完全不同的虛擬貨幣,山寨也好,分裂也好,瞭解比特幣背後「挖礦」運作機制,方為顯學。
如何看待比特幣的發展?筆者以2009年比特幣的誕生為標誌,數字貨幣熱潮開始席捲全球,迄今比特幣本身已經形成了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全球網絡,包括各國央行也正在積極探索法定數字貨幣的制度設計和關鍵技術。不過,在這樣的聚光燈下,圍繞數字貨幣的若干爭論,卻未形成定論。讀者也許好奇,比特幣究竟能否取代法定貨幣?倘若可以,那麼其內部治理機制又是如何,其能否勝任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的傳統職能?倘若不可以,那麼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創新,究竟對當前的央行和貨幣體系有何裨益。
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將資料處理者命名為「礦工」,將資料處理活動稱之為「挖礦」,參與處理區塊的用戶端可以得到一定量新發行的比特幣,以及相關的交易手續費。事實上,比特幣的交易記錄是可追溯的,對稱加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證了交易的匿名性。尤甚,建立在區塊鏈和工作量證明機制基礎上的技術創新,使得比特幣第一次實現了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賬網絡。尤其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可以存儲並驗證包含所有交易記錄的區塊鏈,而任何針對交易記錄的篡改都將同時傳播至整個網絡,由此取代了傳統貨幣體系依賴銀行及央行等第三方作為清算機構的技術基礎。
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初衷正是為了打破傳統貨幣體系下央行(及銀行)的中心地位。儘管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成謎,但長時間的線上社區發言記錄仍然體現出了中本聰對於央行的不信任,尤其對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央行救助大銀行的不滿。比特幣的發明在消解央行作為貨幣發行和清算機構的必要性的同時,也自然解決了央行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的問題。筆者認為「去中心化」乃比特幣的最重要創新,但因為缺乏類似於本位幣的中央調節機制,比特幣仍難以被認為能取代傳統貨幣交易的顛覆者。
此外,比特幣的發行機制避免不了駭客的攻擊、代碼漏洞、大型交易商的倒閉、國家規制政策的調整等,皆會導致比特幣幣值的劇烈波動,由此產生的套利空間又進一步推動炒作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是以,筆者暫時下一了一個不成熟的小結:比特幣還不具備傳統貨幣價值尺度的功能。
作者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