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層技術人力的缺乏與台灣人民普遍對於基層技術人力的欠缺尊重、升學主義的思維與經濟結構不同所導致的一種現象,它並不是簡單的以廣設大學或技職體系失衡便能解釋。
這幾個月來高等教育爭議不斷,先是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恐遭停招的消息放出不久便同意獨招,接著是正在做高等教育改造工程的教育部竟讓某四所技術學院成功改名科技大學,最後高雄科大的合併案與真理大學片面宣布與馬偕體系進行合併工程,這些訊息讓大家再度思考:如果,當初沒有廣設大學……。
為數可觀的台灣人認為,如果當初沒有廣設高中大學,想必一切風平浪靜,技職教育不會成為今日這樣不倫不類的教育體系,考不上大學的高中職生們,紛紛投入了職場為這個社會的經濟貢獻心力,年輕人再也不用背負數十萬元的學貸,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因為只有菁英才能就讀大學的緣故而繼續蓬勃發展,薪資結構也因為沒有學歷貶值問題而與過去相去不遠……。
但換個心態想,真的是這樣嗎?我國高等教育之所以會有公共化的訴求,起因來自於1994年的春天,一場名為410大遊行的社會運動中,所提出的訴求之一,其原因在於要將就讀高中、大學的機會不再只是限縮在少數人,而是人人都有機會接受這樣的教育。平心而論,410大遊行的初心沒有問題,問題是來自於台灣人對教育不切實際的想像所導致的災難,而這樣的結果卻全部推卸給了政府。
教育在台灣人眼中,是翻轉階級與取得專業知能進而投入職場的工具,而高等教育在當時象徵的是一種人生勝利組的表徵,也才有了廣設大學的訴求。政策實施後,許多高職、專科學校順應民意,便著手進行改制作業。在我的記憶中,一直到非常後期,才開始大量的聽到「不一定要念大學」這樣的說法,在那之前,普遍的台灣人,對於大學學歷的取得依然深信不疑。
對於一個政策擁護了數年之久,直到基層缺工、技職體系瓦解與高等教育浮濫的問題加劇後,才翻臉不認帳的譴責政府當時的政策失當,我想這樣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甚至,部分對於廣設大學的批判是倒果為因的。
一、廣設大學是技職體系崩解元凶?
現今技職體系崩解的主因雖是升學主義興起,但就高職、專科與技術學院以上的學校思維來看,即便當初沒有廣設大學,依舊專科學校林立,還是不會改變技職瓦解的結果。因為,技職體系瓦解的第二大元兇,是技職體系的主事者並不願意提供良好的軟硬體設備來培養技術人才,而過時的考照制度也終將無助於技術人才的養成。
二、廣設大學造成低薪現象?
廣設高中大學導致學歷貶值的現象是對的,但廣設高中大學是否造成低薪主因,我想是一個倒果為因的假設。事實上,若當初沒有廣設高中大學,在五專林立的情況下把時間軸拉長依然會產生專科生林立而導致的專科學歷薪資結構往下滑的現象,而低薪化的元凶應是台灣失去經濟競爭力與企業不願將獲利回饋於員工所致,而非廣設大學的學歷貶值所造成的現象。
三、廣設大學導致基層技術人力短缺?
就我的經驗而言,無論有沒有受高等教育,許多鄉村出身的小孩若就讀的高等教育學府非前段大學,最終還是回歸工廠技術員與基層勞動市場為主,而特定勞動市場的基層人力短缺,與其產業結構不符合現代需求與工作環境的危險性等因素有關,若要將基層技術人力短缺歸咎於高等教育的擴張,這樣的前提必須是台灣人民平均教育水平依然不高、產業結構沒有改變、國家產業政策仍以傳統工業為主等作為前提,才有可能因高等教育的擴張而起。
但事實上,台灣基層技術人力的缺乏與台灣人民普遍對於基層技術人力的欠缺尊重、升學主義的思維與經濟結構不同所導致的一種現象,它並不是簡單的以廣設大學或技職體系失衡便能解釋。
話又說回來,政策的制定與推動是既定的事實,許多社會問題的結果若都要歸咎於一個政策本身,未免也太過廉價。上述常見歸咎於廣設大學的問題,其實都是錯綜複雜的勞動問題,要如何改善工作環境與提升社會對基層技術人力的尊敬才是改善缺工問題的根本辦法,也是一個國家與產業大老所應思考的問題,而不是放任惡劣的勞動環境與社會觀感滋長,才將最終缺工的結果歸咎於教育政策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