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之所以可貴,在於自主選擇。我們對於許多價值的認同與實踐,應該是要反躬自省、自我約束要求,而非以此要求別人。
每隔一陣子,新聞或網路就會爆發在公車或捷運、火車上博愛座的讓位爭議。近年來的觀念不斷修正,博愛座由禮讓「老弱婦孺」改為禮讓給「有需要的人」,各方意見也提醒:許多人可能有「隱性需求」而外人看不出來。
儘管如此,每隔一段時間就爆發的爭議,或是至今仍存在博愛座沒人敢坐的種種現象,確實造成許多人的不滿與憤怒,甚至屢屢有廢除博愛座之倡議,正面一點想就是「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就以臺北捷運為例,其實大家也許忽略了臺北捷運的廣播,在長年廣播宣導、民眾耳濡目染下,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然而,這廣播的內容必須要明確、並且具有積極主動的面向。
以手扶梯為例,當年臺北捷運推行民眾靠右邊站,將左邊通道留給趕時間的旅客。雖然臺北捷運公司屢次聲明,這個宣導已經在多年前更改為主要強調緊握扶手、踏穩踏階,但手扶梯的使用習慣並沒有更改回來。主要的原因是,針對「靠右邊站」的行為,廣播沒有明確地「禁止」。
如果臺北捷運公司真的要強力扭轉、覆蓋民眾這個習慣,就必須明確指出「請勿在手扶梯上『行走』」或「左右兩側皆可站立」等廣播。至於手扶梯靠右邊站的習慣是否有必要更改,也還有許多不同的討論。
同理,如果廣播只是鼓勵大家讓座,卻無法制止「道德魔人」強迫他人讓座的問題。不能只是消極地廣播「請將座位讓給有需要的旅客」,也不能只是發放「博愛座貼紙」。假若臺北捷運公司有意想要修正博愛座使用習慣,可以在廣播時兩案併陳:「請將座位讓給有需要的旅客,也請勿勉強他人讓座。」
看似衝突的兩者,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美德之所以可貴,在於自主選擇。我們對於許多價值的認同與實踐,應該是要反躬自省、自我約束要求,而非以此要求別人。「請將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乘客」是鼓勵民眾讓座,「請勿勉強他人讓座」則是禁止他人破壞座位者的權益,從而也可以保護隱性需求的旅客。
就像是我們鼓勵別人捐錢做公益,卻不能夠逼迫別人做不樂之捐。我們鼓勵民眾讓座給有需要的人,但是如果別人不讓座,也不該受到批判與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