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教師空有對教育的憧憬和對孩子的熱情,卻苦無門票跟舞台,這一曲流浪教師之歌唱來真是苦不堪言。
每年的七月,總有一批考生,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南征北討,這一場戰役名曰「教師甄試」,這一批考生叫做「流浪教師」,以前的目標是考上正式教師,在少子化及年金改革的影響之下,這幾年來連正式缺都付之闕如(今年全國體育正式缺只有一名),只求能夠考上代理教師就阿彌陀佛了。
筆者日前擔任學校代理教師的試教評委,看到台上這些揮汗如雨的考生,有些已經考了十幾年了,還在這條沒有未來的教甄之路上奮鬥,不禁悲從中來,針對這十幾年教育現場的流浪教師,幾點心得感想如下:
首部曲、流浪教師現身
「流浪教師」一詞約略起源於2005年。1994年李登輝總統提出的師培法修正案在1995於立院通過後,師培制度起了重大變革,筆者躬逢其盛,為第一屆的師培生,第一屆為過渡期(半數公費半數自費),當年的少子化還不嚴重,師培生數量也不多,因此正式老師的錄取率還算高。
以筆者就讀的師大數學系為例,當年的正式教師率取率為95%,沒考上的同學在第二年也都全部上榜,對比於當今的教甄錄取率,不可同日而語,不是現在的年輕人表現不好,而是生不逢時。
二部曲、流浪教師的薪酸
這邊要分兩個部份來討論,第一種是代理教師,是月薪制,依實際代理之月數,按月支給,以高雄市為例,自98學年度起均不予採計其職前各項年資,一律按其學歷敘薪,也就是說代理教師的敘薪不像正式老師一樣會逐年跳級調薪,而且代理缺若是育嬰假、侍親假…等留職停薪原因,聘期往往不包含暑期兩個月(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一個大學畢業的代理教師,代理十個月的粗估年薪(有十個月年終,無考績)大概四十幾萬,差不多是正式老師的一半,工作量跟正式老師其實一樣,甚至更多(為了來年的飯碗,只能忍氣吞聲);代課老師就是上幾節課就領幾節的錢,國中一節360元,假設你一個禮拜代12節課,實際上課天數算38週(扣掉寒暑假、颱風假及國定假日),一年大概領17萬,真的有夠薪酸。優點是沒課就不用待在學校,但是沒錢的日子你會發現,自己哪裡都去不了。
三部曲、少子化和年金改革的雙重打擊
少子化浪潮尚未退去,年金改革的瘋狗浪隨之襲捲而來,學校為了保護正式老師不被超額,傾向保留實缺;年金改革少領、延退無疑雪上加霜,未來這十幾年的正式教師缺勢必跌至谷底,無量下跌。
流浪教師空有對教育的憧憬和對孩子的熱情,卻苦無門票跟舞台,這一曲流浪教師之歌唱來真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