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已經太大,太複雜,可以互相支撐,也會互相抵制,交互持有,因此中國的經濟不可能會倒(想想看日本的通縮持續多久!)但是,中國二三十年自由膨脹成長幾乎沒有市場機制的清洗和整頓,(當每個地方都賺錢時,不管你如何經營,如何投資,需要那麼多心?)只有當「美景」不再,需要系統「本質性」(intrinsic)的效率,才發現擁有的是任意堆積起許多壘塊,是個沒有效率拼湊起來「不倒」的龐然巨物。
沒有有效的市場機制下,系統最重要的一基本元素「可測試性」(testability)不可能存在。沒有測試的可能,事情的輕重、好壞,沒有個衡量(measurability),因此系統可被「檢認」(identification)和被「確定」(verification)的機會為零。自由市場的物品價格的形成(pricing)就是系統的信號,如果信號被扭曲,雜訊蓋過信號,你很難瞭解這個系統的面貌和實際狀況,很難在總體方面有精準的認識和策略。
國務院李克強總理是明白人,他一直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但這是「政治不正確」的想法,簡直是要黨退出經濟,如何說服共產黨的利益階級?他在沒有辦法想辦法,創造了有名的「李克強指數」,算是對經濟體「總」的方面,找個粗糙的認識。即使如此,沒有市場機制,怎麼知道那個集團企業,該被清洗而未被清除,不應該由它們吸納現在非常稀有而可貴的資金,只因為它們有政治的聯結和支撐,劣幣驅逐良幣!低效率的企業取得融資方面的優勢,雖然投資的回收將會是低劣,甚至連付出資本的利息都有困難。中國政府不是一直很苦惱,寬鬆的資金為甚麼不流入有前景的「實業」,而是令效率不彰的事業存活下來?
因此中國經濟整體只會萎縮、返退到某一低點,一種低能量狀態,資本的成本必需非常的低,讓低效率的企業能夠生存,而令總體經濟付出代價。經濟成長一定是從「低能量」往上到「高能量」,雖然資本的成本越來越高,每個企業卻爭著要,企業的強弱、是否合乎市場需要、有沒有前景,才會被「分清」(differentiate)。中國政府設定GDP 6.5%為目標(或是平衡點)太過樂觀。來年若目標再低標於6%以下,不要吃驚。中國要想再取得高成長的日子,會非常困難。多年奇蹟性的機會,可以不考慮總體經濟的結構問題,百年難再的膨脹,也造成未來長時間的難題,需多年的調整。
中國是不是決心用市場的機制,建立總體新結構?還是配合政治需要,繼續用「微觀調控」:那個重要行業有問題,例如房市,冷的時候就放,熱的時候就收,「熱收冷脹」,不太有可能會開放總體經濟的前途。即使「微觀調控」有效,只是短時期最多提振0.5%GDP,往後一定要付出多於0.5%的代價。2008年六萬億人民幣的大手筆,錢到底到那裡去?許多人都懷疑為甚麼中國貪官污吏在海外的存款,會是如此天文數字,到底是從那裡來?
多年來錯誤的概念(misconception),遺禍無窮,就是全球化有無限的市場和商機。只要建立無可匹敵的外銷工業,成為世界工廠,就有無限的機會;而外來直接投資,也會進入,資本主義的外國企業都要分享如此高利潤的時機。即使現實不再如此美好,決策人士也不想也無能更易,所謂「一帶一路」只是持續老的想法,保住多餘的生產能量和消化庫存,不得不做的努力而已(非經濟性、為保障能源通道的安全的戰略考慮不論!)
因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總能量,不可能無限擴展,而製造出一個永遠在運動的機械,這是「經濟物理」發展的限度,有破壞才會有創造,不會有直線性的發展。「成長限定論」,適用於每個世紀和國度,中國也不例外。以為只要樓蓋得越多越高就是經濟成長(杜拜指數),還是經濟由盛轉衰的信號,全球新建近百餘層高樓數,中國所佔的比例最高!高速鐵路建得越多越廣就是好事,基礎建設以後總會用到,這就是消化或增加庫存的另類說辭?全球化的後果是區分出兩類勞工,甚至是兩種人類。全球化最大禍害是「貧富懸殊」,在中國,大家都看到了,這不是簡單用「打擊貪腐」就能奏效,在中國因為貧富懸殊也和政治權利的獨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