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上任後,推行多項政策,而每項政策都影響到廣大的群體,導致這將近一年的執政時間,時時刻刻都有人上街反對。然而,這些反對力量,雖然多數來自保守,對於年金改革、同婚議題等議題作出激烈反抗,但卻都是各自為政,絲毫難以撼動蔡英文的施政。
一般來說,執政黨多項政策的推出,其實也必須考量在野黨或反對黨的聲勢,若一時不察,對政策的反對力量就會集結到在野黨身上,進而在接下來的選舉再次改變政治版圖。然而,儘管蔡政府一次捅了這麼多馬蜂窩,一邊減少不當福利,一方面又大興建設,但卻絲毫看不出國會第二大黨-國民黨的反彈力量。由於國民黨正忙於內亂,好不容易從傳統文宣進展到網路輿論操作,竟然不是把其當作在野黨監督的工具,而是拿來攻擊黨內不同派別,為了黨主席職位爭得你死我活,過程中又頻頻出現修改黨代表選舉制度、連署人數比黨員數多的荒謬現象,導致現在政府執政無序、在野無黨監督的窘境,人民更無所適從。
筆者認為政治人物有三個階段,最上者除了反對以外,同時也能提出建設性意見,才能讓民眾相信除了在野,也有能力施政;中者僅能就敵方陣營的政策為反對而反對;下者則連反對的意見都說不出來,完全失去監督的能力。細看國民黨,黨內部由於內亂外患,各派人馬意見繁雜,導致連年金改革的版本都無法整合,屬於最下者。而一線的政治人物,卻只能為反對而反對,儘管攻擊政府能凝聚支持者的力量,但卻不足以作為有能力施政的參考,導致這些政治人物只能在臉書上見一事罵一事,屬於中者,而筆者所觀察,國民黨屬於上者的就只有許毓仁,可惜他在國民黨內孤掌難鳴。用這樣的標準看來,國民黨正逐漸失去了作為最大在野黨的能力,失去了這種能力,想要再度集結反對力量翻身,將是越來越遙不可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