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上最驚人的通貨膨脹時期是在什麼時候?」
相信深諳台灣史的人都能回答出,是在國民黨政府初來台的那段期間,1945-1949年。當時身為亞洲國家中前幾現代化的台灣,與一海之隔的中國經濟發展形成強烈對比,率先來台的國民黨官員,發現在日本人治理之下的台灣產業發達、秩序井然,於是就順理成章的將日本所遺留下來的日產都收歸國民黨所有,而當中有極大的比例還是日本人的私產(日治時期的台灣公營事業不多)。
在這些日產國有化之後,這些中國官員卻絲毫不善經營管理,於是原本經營良好的產業,就被這些敗家子搞得日不敷出,當然很多都是被貪污拿走的。為了維持營運,只好向台銀大量借款,台灣的貨幣供給持續攀高,而隨後來台的國民中央政府,龐大的政府組織更是向台銀借了更多錢,導致台銀後來幾乎無法節制其貨幣發行,躉售物價指數上漲超過1萬倍,台灣人民一起承受苦果。
回顧這段歷史,除了國民黨對台灣人民生計的剝奪以外,更令人想起台灣也曾有一段大量企業民營化的年代,而那是台灣產業發展最快速、也是累積了可觀的經濟基礎的時期。而在這五十年間,主導台灣經濟成長的亦是民間企業,即使歷史昭然,但受制於黨國教育的台灣人民,心裡仍會內建公營企業為全民資產,而只要談到民營化就自動浮現「圖利財團」。然而,台灣的經濟結構,公營事業的營運績效一直不彰,就如同六、七十年前的台灣一樣,絲毫未有任何進步,原因也和六七十年前相去不遠,內部有太多冗員。
用了一段歷史當作引子,並粗淺的比較這兩個時代的歷史發展,只是想提醒讀者,台灣的經濟發展脈絡都是有跡可循的,民間的努力、辛勤打拼的台灣人民才是真正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力量,即使是國民黨最光榮的「發展型國家」模型,亦早已不適合這個時代的發展。然而,若不去回顧歷史,又有多少人會緬懷於過去由國家主導的經濟計畫,陷在歷史榮光而不自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