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繁星計畫放榜,台南一中校長張添唐認為,繁星的名額目前大約佔大學招生名額的15%,大學入學第一階段的推薦甄選更有許多大學釋放出超過75%的名額,以便於在少子化的年代搶招學生,直言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多元入學將變成一元入學,台灣乾脆改成十六年國教,大家用分配的就好。張添唐校長一番直白的話語清楚揭穿教育多元的假面具,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繁星計畫的初衷美意在於平衡區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讓偏鄉或地區型高中的學生有機會藉由在校成績的管道選擇大學名校就讀。在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情況下,讓偏鄉或社區型高中可以有機會、有誘因吸引優秀學生就讀,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
無奈的是,制度漏洞總被投機取巧的人士所利用!近幾年,部分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高分低填』就讀社區高中或高職,他們的本意不是就近入學,更不是認同社區高中職的辦學理念與成效,他們所圖的就是三年後該學校的繁星名額。這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每天下課後穿梭於大型補習班加強課業,在校成績『輕鬆』擠入學校前10%甚至前5%,繁星計畫中國立大學的名額唾手可得。這幾年,台灣各縣市屢屢傳出非常偏鄉的高中『首次』有人錄取台大,繁星的漏洞眾人皆知,唯獨教育主事者與教改學者掩耳盜鈴,不肯正視繁星計畫的漏洞,佯裝教育一片美好!
其次,少子化浪潮下,學生人數逐年下降,但大學繁星推薦的招生名額卻不減反增,今年度有更高達17589位學生錄取繁星,也就造就了地區型高中『華麗』的錄取榜單。高中端在『榜單思維』的扭曲下,為了拚錄取人數,刻意操弄學生的在校成績及排名,教導或分配學生選填有勝算的繁星志願。性向興趣與生涯規劃不再是關鍵因素,也就出現社會組學生錄取獸醫系、藥學系或自然組學生選填國文系、歷史系等荒謬現象,繁星取才的精神完全被扭曲,教育本質蕩然無存。
最後,因為繁星計畫遭受質疑,所以大學招聯會公布了一份大數據分析(如圖),用數據來反駁質疑聲浪,認為繁星學生課業表現優。表象的數據背後更現欲蓋彌彰的心態。
圖表中用『比例』來告訴大家繁星學生的退學比例、二分之一不及格的比例低,排名前5%的人次比例、學業表現排名比例與個人申請、考試入學這兩個管道入學的學生表現不遑多讓,就是一種數字會說謊的假象。
大學招聯會沒給的真相就是,100年繁星推薦約8000人,個人申請約38000人,考試入學至少60000人,三種管道錄取的學生總數相差甚多,大數據的『比例』分析顯得荒謬。又加上繁星學生中還是有相當比例的優質高中前1%的學生錄取,分母越小,學業表現優良呈現的『比例』自然顯得巨大,而那些假借繁星漏洞委身偏鄉高中的學生自然也不會成為退學比例的那一群。
教改數十載,升學制度的多元大旗不斷被高舉,第一線教學現場的真實面貌卻是令人搖頭,弊端叢生。教育多元的假面具,我們還要自己騙自己,一直戴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