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演藝事業,包括但不限於綜藝、歌唱、電影與戲劇,在近幾年不斷走下坡,唱片公司收入銳減,連一度以為回春的國片,也逐漸步入寒冬,「破億國片」越來越少。如今,政府終於決定出手,將投資120億成立投資辦公室輔導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其實,政府輔導台灣演藝事業早已行之有年,大家多少耳聞的國片輔導金、流行文化展覽輔導金,目的就在於透過資助文化事業來協助文化人、演藝圈能夠在國內外市場上立足,但為什麼台灣的演藝事業至今相較於日韓,甚至中國,依然毫無起色?
一、只要有錢就能站起來嗎?
許多演藝界人士不斷對媒體宣稱,台灣演藝事業做不出成績都是因為「經費太少」,但從長期以來的輔導金制度來看,政府錢也投了,甚至還要今年加碼投入120億成立辦公室,可見錢根本不是演藝事業推託發展的理由-不如說因為發展不出賺錢的產品導致投資人銳減還更說得過去。 演藝界人士不斷把低迷的台灣演藝事業歸咎給錢太少,某個意義上來說,根本就在混淆視聽,更不用說,這些演藝圈人士從來不敢說自己到底要多少錢才足夠?給了這麼多的錢就能夠「超韓趕日」?就能夠讓台劇站上國際舞台與日韓中美相匹敵?之所以沒有一個演藝界人士敢如此打包票,就是因為台灣演藝事業的低迷,打從根本就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在於,我們演藝方面的「文化軟實力」根本沒有耕耘、培養,甚至我們的演藝事業彼此間根本沒有真正促進彼此成長的自由競爭機能存在。
二、人才培育是關鍵
先從演藝事業文化的軟實力培養開始說起,以演藝事業發達的韓國為比較對象就能夠很明顯發現台灣的問題。韓劇、韓國電影之所以能夠至今如此發達,絕對不是政府砸大錢就能達成的結果。除了政府大筆的投資外,韓國更重視人才與文化的嚴謹培養,不僅是透過嚴格的演藝人員證照、訓練制度來篩選人才,更藉由演藝學校、編劇養成制度以及高壓的編劇證照考試制度,萬中選一的挑出真正的優秀人才,但台灣演藝事業在要求更多錢以外,有想到人才培養嗎?我們的編劇、幕後人才是如何挑選與投資的呢?基本上我們根本上就欠缺這方面的養成投資,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台灣偶而才能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巧思,但大多數時候只看到抄襲、盜梗,這不是看簑台灣演藝事業,而是當我們一日不願意投入進行人才的培育養成,我們就無法精準有力的創造出屬於台灣的新點子、新創意與新市場。
如今我們只看到萬年不變的無梗賀歲片,姑且不說編劇乏善可陳,劇中「致敬」其他電影的橋段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電影如今也被觀眾看破手腳,票房一年比一年慘淡,足證一個毫無成長進步的演藝事業是絕對無法長久的;更不用說,我們也看到了台灣綜藝節目長期以來都有抄襲日韓綜藝的傾向,台灣幾乎沒有可以稱道的新創意、新綜藝型態出現,這都造成了民眾寧可看常有新招的日韓綜藝,而不願回頭看台灣綜藝,更不消說,台灣演藝事業在內容創造上的瓶頸也使得整個事業只能停留在台灣本地,跨不出國外,無法站上國際舞台。
台灣演藝事業的最嚴重問題絕不單單是經費而已,而是從幕後、編劇、演藝人員等部門都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人才的養成是一日都不能放棄的,一點都不誇張的說,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厲害的編劇與導演就能夠重頭打造整個國家的演藝風貌,單單把這些無法輕易模仿的「軟實力」簡化成「錢的問題」,只是混淆視聽、沒搞清楚問題,而政府除了只會盲目投資各大電影與演藝事業外,更應該綜合政府的力量,打造台灣演藝人才培育的專業制度與認證制度,培育更多專才,儘管過程冗長、成效不可能馬上看得見,但人才培育並不能躁進,唯有透過人才培植,才是台灣演藝事業復甦的治本方法。
三、重視自由競爭的優點
再者,我們演藝事業並不是一個真正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這也造成台灣演藝事業的瓶頸。美國、韓國與日本發達的演藝事業,來自於各大演藝集團間相互在自由市場上相互競爭。以美國為例,美國透過自由市場掏選出最好的劇本、導演與演員,於是我們看到劇本經理人等經理事業的大規模發展,他們在片場為演藝圈外的人推銷劇本,在這些推銷的過程中,這些劇本能夠在自由競爭的場域中優勝劣敗,最優秀的劇本在競爭過程中脫穎而出,演員也是如此,美國透過戲劇來養成演員,優秀者能夠站上電影演出,在這種自由市場中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成功,就像打棒球也要分聯盟一樣,一切就看成績來決定你能否在這場巨大的自由競爭中得到勝利。
但台灣顯然缺少這種自由競爭的市場制度,我們的演藝事業基本上相對封閉,我們的人才庫相對稀缺,編劇人才日復一日的缺少,新進演藝人員則不是靠關係的星二代,就是欠缺嚴謹培育就被吹捧成第一線的新人,演藝事業集團間彼此間競逐的對象不是彼此的票房,而是誰能拿到政府輔導金,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演藝事業會面臨寒冬根本不難想見。
四、代結語:經費不是絕對
台灣演藝事業成績低迷的根本問題並不僅僅是經費高低,而是欠缺人才培養的意識,更缺少淘選優秀者自由競爭的市場,這意味著台灣既缺少優秀的演藝內容創作者,更缺少讓菁英成功的路徑,政府雖然極度有心協助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培育與增強,絕不是到處撒錢就能做到的,我們需要從頭開始進行演藝人才、演藝事業市場結構的調整與改革,唯有如此,台灣演藝事業才能擺脫抄襲、陳舊的惡名,真正走向台灣演藝文化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