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隨著時間漸長,事件所受的關注程度當會漸漸下降。但剛滿七十年的二二八事件,相較於過往的二三十年間卻似乎更受關注,除了臺灣的種種紀念活動,以及年輕世代自發地探討,連北京政府也來參一腳,官方聲明、座談會、學術會議等全都不缺。
這是由於,二二八事件的政治價值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它不僅能夠論證中國與臺灣的種種差異,更是塑造群體認同的重要載體,因為對二二八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年輕世代對自身處境如何形成的探求。特別是,二二八所反映出的衝突一直都在:七十年前,衝突是以血腥暴力的形式來呈現的;七十年後,衝突是以政黨輪替的形式來呈現的。這段時間以來的轉變,代表國家機器如何影響著年輕世代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
而北京政府更是把二二八事件當成政治籌碼,用以批評國民黨。早在1950年中共立國之初,對二二八事件就時有提及,那時官方及媒體對二二八的定位是「起義」,大致就是讚揚無產階級人民反抗資產階級國民黨,並對英勇犧牲的烈士及其家屬表達同情之意。這樣的立場,基本上持續到1997年的五十週年紀念。
然後在十年前,也就是六十週年紀念時,這個政治籌碼改成用以批評民進黨,故事的主角也從「人民」變成了「台獨份子」。台獨份子被說成是扭曲事實、挑撥省籍矛盾、制造社會對立等。這顯然是因為政治風向逆轉了:原本的國共不兩立,變成了國共一家親。而2000到2008民進黨執政時,一連串強調臺灣本土認同的歷史敘事,不僅攻擊到了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的合法性,而是根本動搖了 「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的主張。特別是,台灣政府與民間對於二二八前因後果的探討,基本上都傾向支持了雍正皇帝那句話:「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甚至有人認為,台灣從法理上言是由二戰的盟軍接收,國民黨僅是暫時代管,應當走民族自決、獨立建國的路。
也就因為政治目的上的差異,在某些具體問題上,觀點也就截然不同。譬如,台灣有許多人認為,二二八事件的前因,和國民黨接收臺灣的整體政策脫不了關係,所以是國民黨及蔣介石要負起責任,是國家如何壓榨或暴力對待人民的問題。但在中共學者看來,事發時蔣介石並不在台灣,他也非直接下令鎮壓者,行政長官陳儀才應該為其專斷負上主要責任,蔣介石日後槍斃陳儀已代表了他並無刻意包庇(僅管罪名與二二八無關),所以僅是政策執行出錯的問題。
無疑地,對二二八事件的理解有太多複雜因素參雜其中,但也就因為如此,透過二二八紀念所進行的政治宣傳,就有不少操作空間可言。中共官方所支持的七十週年紀念,特別是強調血腥衝突的這一部份,有的媒體視為中共放棄國民黨做為在台代言人的表態。但其實中共並非第一次紀念二二八,他們一直以來都懂得二二八是一種政治籌碼,可以用來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隨著以臺灣本土認同為核心的論述形成,北京政府對於二二八事件會不會又有新的故事可講,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