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轉]淺談東南亞研究:誕生、成長、移轉、挑戰

  • 時事
  • 民意

台灣在地理上鄰近東南亞,但是在心理上卻距離東南亞相當遙遠。在課本有限的內容之外,台灣人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來自於充滿偏見的觀光節目;對東南亞政治的(不)了解,來自於枯燥難懂的國際新聞;對東南亞人民的印象,來自於被汙名化的逃跑外勞,以及講著陌生語言的外籍配偶。對於東南亞的無知,多少反映出東南亞研究長期以來在台灣不被重視的情形。東南亞研究,是一個伴隨東南亞歷史而發展出來的學術領域,對於深入而全面地了解東南亞,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這篇文章粗淺地介紹東南亞研究在全球發展的歷史脈絡,希望能刺激台灣對東南亞研究的想像。

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1771268/

誕生:殖民時代的知識生產

在殖民時代,歐洲國家於全球尋找殖民地,出於控制人民及掠奪資源的需求,必須了解異國的文化及環境。在亞洲,有一片介於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土地以及諸多島嶼,自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末被不同歐洲國家瓜分,淪為殖民地;英國掌握了馬來亞及緬甸,法國佔領了印度支那,西班牙及美國先後控制菲律賓,而荷蘭則佔領了東印度群島。在此時期,投入研究異國土地主要的成員是傳教士、旅行者以及行政官員,透過大量行政紀錄、旅行見聞及語言訓練,產出直接或間接能夠服務殖民者的知識。因此,這個時期所生產的東南亞研究,主要來自於歐洲人觀察東南亞奇風異俗的詮釋,帶有強烈的東方主義色彩。在歐洲,鑽研東方語言及文化的學術機構陸續出現,包括法國巴黎的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英國倫敦大學的亞非研究學院,以及荷蘭的萊登大學等等。在歐洲之外,日本也於東京大學設置「東方」歷史學系以及外語學院。

成長:聚焦國家建構和民族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非洲的殖民地紛紛尋求獨立,新國家陸續誕生於東南亞,包含1945年的印尼、1946年的菲律賓、1948年的緬甸、1953年的柬埔寨、1954年的越南和寮國、1957年的馬來亞聯邦,以及1965年馬來亞聯邦分裂而成的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同時,以美國及蘇聯為首的冷戰開始,意識形態的鬥爭赤裸體現於稚嫩而脆弱的東南亞國家。為了抗衡共產主義,美國自1950年代開始投入研究東南亞;康乃爾大學不但培育了美國第一批東南亞研究學者,至今仍是東南亞研究中無人不知的學術重鎮。密西根大學、北伊利諾大學、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等等,接連開設東南亞研究相關機構或學程。比起歐洲或美國,在地緣政治上與東南亞更為密切的澳大利亞急起直追,澳洲國立大學與蒙納許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急速成長。往北而行,日本的京都大學也成立了東南亞研究中心。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國家建構和政府體制成為東南亞研究的核心。

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東南亞研究隨著國際政治的變化而顛簸,甚至衝突。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民主化之路依舊崎嶇難行,而歷時二十年的越戰使得越南、寮國、柬埔寨持續遭受戰爭蹂躪。東南亞成為強權冷戰的犧牲品,而東南亞研究學者與反戰人士並肩發聲,譴責國家外交政策,使得大學以及國家政府開始對東南亞研究學者心生警惕。另一方面,對歐洲國家來說,殖民時期結束、二戰後國家重建、阻止共產勢力於歐陸擴張,都使得遙遠的東南亞毫無急迫了解的必要,因此東南亞研究於歐洲快速衰退。美國為了遏止共產主義蔓延東南亞,投入大量資源於太平洋另一端的越南,卻傷亡慘重;在國內抗議聲浪高漲之下,美軍於1973年撤出越南。1975年越共攻陷南越首都西貢,越南共產黨統一全國,柬埔寨及寮國也被共產勢力掌握,東南亞成為美國不願意回想的地區。

移轉:東南亞的東南亞研究

1967年的〈曼谷宣言〉開啟了東南亞歷史及政治的新頁:年輕的東南亞國家能不能聯合起來,抵抗外國勢力,參與國際對話?1971年,新加坡大學成立東南亞研究中心,開始出版高品質的東南亞研究專書。1973年,位於河內的越南社會科學研究院設立東南亞研究部門,聚焦於越南、寮國及柬埔寨。1975年,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成立跨領域的東南亞研究所,是東南亞第一個在地招收學生的東南亞研究學程。

在區域組織逐漸成形的氛圍下,東南亞國家政府開始強化自身的外交政策,並且展開和鄰國的交流以及合作。於1976年首次的東協高峰會中,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五國代表同意攜手促進「東南亞的東南亞研究」。新加坡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所從1991年開始招生,為東南亞在地的東南亞研究注入一劑強心針。至2000年之後,泰國的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等加入東南亞研究的招生行列,菲律賓、印尼亦開始設立相關的大學研究機構。當東南亞研究在歐洲逐漸淡出熱門領域之時,卻在東南亞本地持續成長,顯示出東南亞國家開始有能力在這個領域參與學術研究,省思自身於全球社會中的位置。

挑戰:全球化時代的東南亞研究

自1980年代開始,冷戰情勢逐漸緩和,東南亞國家漸漸有更高的政治穩定性和自主性,東協的會員國持續增加,再加上高速的經濟成長,歐美日澳的學者和機構重新燃起對東南亞的研究興趣,美國及澳洲有更多大學增設東南亞研究學程。除了探討東協的機制形成及經濟成長,後殖民思潮、非西方歷史等研究觀點也開始於東南亞研究生根。跟東南亞既有強烈歷史文化淵源,又在地緣政治上緊鄰東南亞的中國,亦開設多所東南亞研究機構,分布於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雲南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等地。

通訊及運輸科技的驚人進步,大幅壓縮了地理距離,全球化現象帶來了離散社群、跨國投資、強勢歐美文化消弭在地傳統文化等議題,對傳統的區域研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亞洲金融危機於1997年爆發,從泰國迅速延燒至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近鄰,甚至是東北亞的韓國。經濟奇蹟瞬間崩潰,以往專注於政治及歷史的東南亞研究學者卻難以回應。傳統的政治議題,例如政府體制、政黨競爭、外交策略、區域安全、邊境衝突、民主人權等等,以及歷史、宗教、性別、藝術、語言、文學等人文議題,依然有其重要性,然而都市發展、環境保護、產業升級、社群媒體、文化遺產、醫療旅遊、觀光衝擊、甚至是氣候變遷等新興議題不斷浮現,是今天理解甚至參與東南亞社會不能忽視的重要面向。

東南亞研究誕生於西方殖民者的獵奇眼光,顛簸於國際政治局勢,而在東南亞本地開始了新的發展路線時,遇上了全球化時代的挑戰。無論研究何種議題,能夠深入了解東南亞的關鍵依然在於當地語言的能力,以及實際走入當地社會的調查經驗。區域研究講求深入的認識地方脈絡、合乎邏輯的研究方法和架構、確實的資料蒐集和分析,並非現點現做的速食快餐,更不是刺激台灣經濟成長的特效藥。相反的,東南亞研究應該是規律而均衡的飲食,在長期累積中,一點一滴調養台灣的東南亞認識貧乏症。本文僅以作者淺薄的認知介紹東南亞研究的由來,希冀能由學科發展的角度出發,激發更加貼近當地,並且以人為本的東南亞研究。

原文來自:想想論壇

作者:P’Ming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16-12-19 新公民議會

Post navigation

[轉]從季辛吉到歐巴馬的「犧牲台灣」 → ← 川普政府可能的全球戰略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重返執政」或「九二困局」?新黨魁掌舵下的「藍色新局」!

     上週末,確定由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此不僅是一場黨內人事更迭,亦是一場藍營路線的再定義。她的政治形象鮮明、立場明確,被外界視作強硬派,既敢言又敢衝,但同時也背負「親中」、「抗綠」的標籤。     從黨內結構觀察,鄭麗文的崛起象徵「意識形態回潮」;同時,也對於過去藍營主打路線的反對,尤其認為綠營連續三屆執政,有濃厚危機意識。過去朱立倫時期試圖以「中間偏藍」姿態與美方維持關係,卻未能有效提升年輕選票與中間認同。鄭麗文則明顯不同,她善用網路語言、直言風格塑造強烈對比,將政治重新包裝成「戰鬥」的舞台。如此風格雖能刺激基本盤熱情,但也可能激化黨內派系矛盾,特別是與盧秀燕、蔣萬安等地方勢力之間的權力競合。若中央黨部過度傾向意識形態而忽略地方經營,藍營內部的裂痕恐將進一步擴大。    然而,對外部政治而言,鄭麗文上任勢必牽動明年底的選情佈局。她的強硬論述或許能在短期內掀起「反民進黨」的動員浪潮,但若無法吸引中間選民,恐讓藍營再次陷入「自我動情」的循環。過去幾次選舉經驗顯示,台灣選民傾向支持穩健、具治理能力的候選人,而非僅以對抗立場為主的政治人物。鄭麗文若無法展現政策論述與執政藍圖,國民黨在2026地方延續與2028總統戰中,恐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在兩岸關係上,鄭麗文的親中立場極可能重新定義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她長期主張恢復「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並認為兩岸應恢復制度性協商,這一立場或許能重新打開與中國的溝通管道,但也會令國際與美方警惕,擔心國民黨重回「親中遠美」的舊路、同時也會引起中間選民觀望,特別是其甫當選北京即傳來政治味濃厚的賀電。若此情勢加劇,鄭麗文若不能在「親中不從中」與「維護主權不挑釁」之間找到平衡點,她的當選可能讓藍營在兩岸議題上再次陷入防禦姿態。     此外,鄭麗文的政治野心不可忽視。她一向具個人品牌操作能力,若藉黨主席之位整合媒體資源與地方組織,並順勢掌握立委提名權,她完全有可能成為2028年總統初選的潛在參選人。這種「以黨領政」的佈局,短期內或能壯大個人聲量,卻也可能造成黨內菁英離心。盧秀燕、侯友宜、蔣萬安等地方領袖若感受到黨中央過度個人化,勢必採取防禦策略,導致藍營整合更加困難。尤其基層選民可能瀰漫「厭綠」而非真心認同統派立場,一旦兩者劃上等畫將重蹈覆轍。     至於藍白合的可能性,鄭麗文上台後反而更為模糊。她過去對柯文哲並不友善,屢次批評民眾黨搖擺不定。雖然兩者都反綠,但政治風格與權力目標差異極大。除非選情逼迫,否則「藍白合」可能僅止於議題合作,而非實質整合。尤其鄭麗文若掌握話語權,勢必希望藍營主導,而非平起平坐,這將使柯陣營的合作意願下降。          整體而言,藍營將進入「意識形態鮮明、戰鬥式操作」的新時代。她的優勢在於能振奮士氣、強化組織動能;但挑戰在於如何避免路線極化、如何兼顧中間與國際形象。特別是美國態度,雖與對岸採取競合態度卻不願意兩岸改變現狀,無論是極獨或極統。最後,從她確定當選後即有基層人士或親藍媒體擔憂將使後年總統大選困難,將加重蔣與盧的政治包袱;然,若當初強力諸侯願意當叼肉的狼而非作溫馴的領頭羊,期待眾星拱月局面;若初始就擔起黨魁選舉則無今日之憂。因此,不難看出藍營即使在綠營虛弱、局勢有利下,仍無法擺脫派系與文化沉痾,將使選情陷入被動。接續如何走,不僅關乎藍營命運,也牽動台灣政治版圖與兩岸格局。在她帶領下,能否讓國民黨走出內耗、重新形塑黨的路線,將是未來一年台灣政壇最值得關注的焦點。  作者 / 風林火山

「紅統」民眾黨 ?

國民黨已經「紅統」? 那麼民眾黨會不會跟著被「紅統」起來 ?看來「紅」字當頭,不甚樂觀! 是不是像台北政治達人所診斷的,民眾黨「病入膏肓」,大羅金仙下凡也難拯救!達人們的結論:救得了民眾黨只有「飲鳩止渴」,管不了人家遞給他喝的是不是毒藥?先喝了再說,至少不會馬上「脫水」而亡:要不然,就是「為虎作倀」,當起人家的「倀鬼」,鬼魅横行,為害鄉里。 不管是那一種,都是沒有「中心思想」投機主義者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信念所致。好大的膽子,誰敢說民眾黨沒有「中心思想」、「投機主義者」,民眾黨員一定火冒三丈,和你我沒完沒了,說甚麼你我是無可救藥的的「側翼」。 他們會這樣反駁的:誰說本黨沒有「中心思想」,本黨不是再三闡述黨的中心思想是「科學、理性、務實」嗎 ?誰敢說本黨是「投機主義者」,本黨不是一路走來都是「 公開、透明、公正」嗎 ? 你我小公民們,大概被有心人士的話術騙多了,學精了,小公民們會說:我們不管你們說甚麼?你們到底做甚麼 ?民眾黨和國民黨不是聯手在立法院裡,沆瀣一氣,呼風喚雨,到底幹了甚麼「富國利民」的好事?還是破壞憲政體制,立法專政,國民和民眾黨眼前最重要的目標是為「紅統」做準備 !國民黨紅統了,民眾黨也會跟著紅統起來,不這樣兩黨如何合?油和水可以混得如膠似漆嗎 ! 顯然,革命的情況越來越好,鄭麗文選上國民黨主席,「藍白合」不需要再有「雙頭馬車」。鄭主席一人就可一槌定音,拍案立決,哪需要另一個黨主席附署,同意。尤其是另個主席深陷官司,淪為國民公敵,不「打落水狗」已算心存善念。鄭主席不回你「賀電」,算是給你十足面子,難道你期待「惡言惡語」,把關係切割的一清二楚 ! 何況,鄭主席年輕世代,能言善道,明白年輕的小草、小蔥們的心坎想聽甚麼 ?從民眾黨「移植」到鄭主席的國民黨,何其容易?小草、小蔥們,誰願意和「落水狗」打混,陷入「深水區」而不自覺 ? 所以,民眾黨一定「紅統」化,可憐的小草、小蔥又要被收割,「清洗」,和再教育,看來又會是一羣「紅統」的好漢,只是頭頭換了,頭頭背後,會有另一尊「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大頭頭。鄭主席一時是不會告訴你們要付出的門票,事到臨頭時,她一定會說:民主可以當飯吃嗎 ?人家舞照跳,馬照跑,不是活得快快樂樂的,我們為甚麽不行?作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吧 ! 現在不再是「溫水煮青蛙」的時候了,小鷄仔被割喉,放血,投入滾燙的熱水中,去毛,被大卸八塊,淋上特製醬汁,佳餚名茶,看來會好吃好吃 ! 作者: 戴震

「紅統」國民黨

鄭麗文以百分之五十二多「絕對多數」,贏得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顯然冰凍非一夕之寒,多年來國民黨當政「建制派」溫吞綏靖,以「秦帝為師」,拋棄自己中心思想,不學歷史教訓,為求「南宋」局面而不可得,最後可能落得「南明」可悲、可恥的命運,值得世人同情嗎? 鄭麗文取得國民黨權柄,第一件事當然是強調「團結為要」、「團結最有力」,「紅統」的訴求,會暫時淡而化之,撲朔迷離,民進黨(以及支持它的台灣人民),仍然是首要敵人。為達成「紅統」的目標,「下架民進黨」是必要的手段。 要成功「下架民進黨」的必要條件是取得對台灣年輕世代的領導權,要有一羣類如小草、小蔥的新革命志士,不論屬性是「紅小兵」、「紅衛兵」、「學富五車」的「老革命家」都需要。 所以鄭主席的任務,非常艱矩,因為她想招募的正是「白黨」認為是其禁臠,誰敢拋眉弄眼,碰其身而觸其心,收為己用。「紅統黨」當然會說為顧求改革的大局,這只是人民小小的內部矛盾,如同抗日期間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槍口對外:國共兩黨的首要敵人是民進黨和其背後的「美帝」!所以不得不要收編「小草」、「小蔥」軍們,成立新的「紅軍」勁旅。 以前國民黨沒人敢有如此開天闢地、大開大闔的想法,因為黨中央對年輕世代毫無影響力可言!—— 如今鄭主席當政,以前不可能,誰說現在仍然不可能?小草、小蔥軍士們,你們快又被收割了,成為「新紅軍」的新勁旅,可喜可賀 ! 不要擔心陷入泥沼,不知如何脫身的教主和老師。良禽擇善枝而棲,過河卒子只得奮勇向前,求仁而得仁,這不是你們所希求的嗎 ? 所以「白黨」的根基很快就會被挖空。其實這沒有好遺憾的,也大可預期的:白黨的「黃老師」許多政治達人,早預估他會帶著「小草」、「小蔥」的小紅軍,帶槍投靠「紅統」國民黨,成為新紅軍的「軍長」。鄭主席會論功行賞,指定他選,例如說新北市市長,取代老的建制派。「黃老師」你的野心或理想,快要成真了! 至於台中的「媽媽桑」現在看起來像是國民黨的「共主」,這只是一時的假像。她會逐漸邊緣化,鄭主席和其「紅統」班底,容不下她!好不容易摧毀了老建制派,再扶植另一個新的建制派?你我小公民們現在所熟知的「反CIA 」的政論大亨們,快要出手了! 而且,國民黨老建制派,一定認為國民黨會淪落如此,都是「媽媽桑」年初說要選黨主席,六個月後又不選了,有如陳倉暗渡,令黨中央、建制派措手不及,以致淪落如此!這筆帳一定要算的,朱立倫的大弟子已經首先震天價響地開了第一炮 ,不是嗎 ? 作者: 王充

野百合世代學運份子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政治意義

1990年三月,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綻放的「野百合」,象徵著台灣民主化的青春起點。那一代年輕人以「解散國大、廢除動員戡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為訴求,向威權體制提出最後的告別。彼時的青年,如今多已成為政壇中堅,被視為「野百合世代」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人物,他們接續了民進黨的改革理想,也塑造了台灣21世紀前二十年的政治文化。然而,當鄭麗文於2025年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位子,這場歷史的弧線似乎劃出一個更耐人尋味的弧度—同樣出身於野百合學運的一代,如今分屬藍綠陣營兩端,體現了台灣政治世代更迭的複雜與多元。 野百合學運對台灣政治的影響深遠。它既是制度轉型的催化劑,也是政治文化更新的起點。學運後的幾年間,台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報禁解除、政黨自由化等關鍵改革。更重要的是,野百合一代以「從抗爭者到治理者」的身分,實踐了民主運動的成果:他們進入政府、政黨與立法機構,將公共政策、社會改革、青年參與等價值內化為政治實踐。儘管野百合學運世代份子從政評價差異兩極,但不僅改變了民進黨,也影響了國民黨促使其在威權體制崩解後,必須回應民主世代的價值與語言。三十年後的今天,野百合學運的影響依然滲透在政治結構之中,只是呈現出意想不到的形式。 過往我們習慣將學運世代與民進黨畫上等號,然而歷史的流向更為複雜。部分學運出身者,如郭正亮、鄭麗文等,後來選擇走向泛藍陣營,甚至在國民黨內發揮影響力。這顯示「野百合」並非專屬於單一政黨,而是一種民主世代的政治共通語。它孕育不只是「反威權」的價值,也包含「政治實踐」的多樣性。某些人堅守原初理想,繼續在改革路上推進;另一些人則在不同陣營中尋求路徑,嘗試以不同方式介入現實。從這個角度看,鄭麗文能夠當選國民黨主席,不只是國民黨內部權力更替,更是一場世代位移,象徵著野百合學運的遺緒,已滲入台灣整個政治光譜,而不再局限於綠營敘事。 然而,筆者認為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爭議,也讓「中國介選」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若要嚴謹證明介選干預,必須從技術與制度層面著手:首先,可透過社群媒體分析,檢視是否有大量境外IP、協同帳號在特定時段集中散播訊息,製造輿論導向;其次,資金流向的透明度同樣關鍵,若候選人陣營存在與境外機構往來不明的資源輸入,則需進一步追查;再者,分析宣傳內容的一致性與時序,也能揭露「認知作戰」的蛛絲馬跡。最後,應由中選會、國安單位與政黨內部監察機制建立正式的查核流程,避免以輿論取代調查、以政治對立取代證據,台灣的民主競爭才能在理性框架中持續運轉。        歷史的轉折總帶著弔詭。從野百合學運到中天時代,從街頭民主到媒體戰場,三十年的台灣政治走過了理想與現實的循環。鄭麗文能夠當選國民黨主席,是這個循環中的一個高點,也是一面鏡子:它讓我們重新檢視野百合學運世代這個概念是否仍能承載價值認同;也提醒選民民主化的果實若不被持續守護,終將被輿論極化與外部勢力所稀釋。野百合學運世代的精神,也許不在於顏色的選擇,而在於公民能否繼續以自由的理性,面對變動的時代。 作者:林真心

Recent Posts

「重返執政」或「九二困局」?新黨魁掌舵下的「藍色新局」!

「重返執政」或「九二困局」?新黨魁掌舵下的「藍色新局」!

     上週末,確定由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此不僅是一場黨內人事更迭,亦是一場藍營路線的再定義。她的政治形象鮮明、立場明確,被外界視作強硬派,既敢言又敢衝,但同時也背負「親中」、「抗綠」的標籤。 [...]

More Info
「紅統」民眾黨 ?

「紅統」民眾黨 ?

國民黨已經「紅統」? 那麼民眾黨會不會跟著被「紅統」起來 ?看來「紅」字當頭,不甚樂觀! 是不是像台北政治達人所診斷的,民眾黨「病入膏肓」,大羅金仙下凡也難拯救!達人們的結論:救得了民眾黨只有「飲鳩止渴」,管不了人家遞給他喝的是不是毒藥?先喝了再說,至少不會馬上「脫水」而亡:要不然,就是「為虎作倀」,當起人家的「倀鬼」,鬼魅横行,為害鄉里。 [...]

More Info
「紅統」國民黨

「紅統」國民黨

鄭麗文以百分之五十二多「絕對多數」,贏得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顯然冰凍非一夕之寒,多年來國民黨當政「建制派」溫吞綏靖,以「秦帝為師」,拋棄自己中心思想,不學歷史教訓,為求「南宋」局面而不可得,最後可能落得「南明」可悲、可恥的命運,值得世人同情嗎? [...]

More Info
野百合世代學運份子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政治意義

野百合世代學運份子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政治意義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