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司機的唯一生存之道,還是眼睛擦亮點,充實自身價值、營造自身素質、經營個人品牌,做一個能讓各種顧客都滿意的服務者
作者 / 狂沙
小黃,是很多人賴以為生的工作。每一位小黃司機都是自己的老闆,自己決定如何經營自己的小黃事業,所以經營的好壞全看個人。在這陣子的爭議中,我看到傳統產業不願接受創新模式,及政府只採取安撫摸摸頭的現象。
計程車司機的入門門檻並不高,只要會開車就行,但每個司機的心態不一,有的很認真的開發客戶、維繫客戶,甚至有的兼具導遊的性質,這般努力地經營自己的事業;有的卻只認為這是勉強糊口的事業,只要每天排班,賺幾趟短程接送,足夠一二天生活的就夠了,過一天算一天;有的聰明一點,還知道能靠比較大的車隊,來讓自己的收入能穩定。

傳統產業不願接受創新模式,也不是只發生在這個產業上,台灣還有許多傳統產業也有這樣的問題,這要讓群受傳統產業薰陶這麼久的人們,接受新的創新模式,這群人也會不習慣、無法理解,如同驚弓之鳥般地失去理性,希望有人能拯救他們。但到底是拯救他們的賴以為生的工作模式、還是拯救他們的收入呢?
政府一直以來面對任何問題,都採取摸摸頭安撫的心態,即使學運也只能稍微讓他們警覺,反正他們總認為,只要先順應當下的民意,緩緩先、擱置先、冷處理先,就能等風浪漸小大家都逐漸淡忘時,再依照原本預定的行事就好。對於這樣的態度,我想很多人氣憤又灰心。
引起了大眾注目,讓民眾反而想去嘗鮮使用新工具,人的心態總會想比較看看,如果新工具又舒適、又便宜、又方便、又有素質的話,想當然爾會影響到原本的計程車載客市場。但就原本計程車載客市場來看,我認為有非常多青中高年失業者,投入了門檻不高的計程車事業,所以供過於求的現象己經非常久了。原本失業的人屈就於只當個司機,勉強過活,而今新科技的出現、新的模式的發達,讓他們心中覺得「難到我又要被淘汰了嗎?」所以群起激憤,希望能挺身而出只為保住這份飯碗。
小黃司機只是在這經濟萎靡時期中,在這社會巨大的鍵結裡,流到最低層來討生活者,他們被剝削、被壓榨是時有所聞的。而這個巨大的鍵結目前本身就是腐敗的,雖有機制,但無革新,革的必須是這整個鍵結,但這鍵結實在太巨大而難以撼動。
我想小黃司機的唯一生存之道,還是眼睛擦亮點,充實自身價值、營造自身素質、經營個人品牌,做一個能讓各種顧客都滿意的服務者,或許才是最實際的。
延伸閱讀:
Uber 平價版台北上路,與計程車正面競爭
反 Uber?台灣計程車司機們請記取歐洲同行的教訓
小黃戰 Uber 如何雙贏?看看中國的「滴滴打車」
為挺計程車司機,打擊 Uber — 交通部放棄的是格局和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