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打死不肯換手機,現在是打死不能換手機” LINE的普及率已經高達1700萬人,幾乎是每個人生活中必備的一項工具。在你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或許你已經檢視過你的LINE訊息了。
讓我們藉由LINE來看以往至今的社會變遷。 回到二十年前,最早在電腦上的文字輸入,透過鍵盤用倉頡、注音、嘸蝦米等輸入法輸入,當時技職學校還有「資料處理科」這個科系,專門訓練文字輸入的能力,還要考檢定,但當時用力推廣,還無法提升普羅大眾的文字輸入能力。 但後來有了變化,BBS在校園內日漸普及,即便不是資訊相關科系的學生,也會在電腦前用一指神功慢慢輸入。
透過社交的誘因,讓許多學生即使輸入速度很慢,還是願意在鍵盤上一字一句的敲下文字。 在網路慢慢普及之後,原本只能透過email作為線上溝通的主要工具,接著ICQ這種即時通訊工具出現,讓人們可以跟國內外的朋友保持聯絡,而後續的雅虎即時通、MSN藉著強力推廣的的優勢,在「越多人使用,吸引更多人用」的網路外部性之下,成為電腦上即時通訊的主流。 接著是手機的普及,讓手機app的發展速度與數量大幅成長,即時通訊App也在手機上拓展市場。由於手機比起桌機更具備隨身性,因此訊息的來回更加快速,加上手機語音輸入技術的成熟,民眾在手機上傳LINE訊息,幾乎成為每天滑手機的必要動作。
LINE的普及,也促使了智慧型手機有更多高齡使用者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中高齡人口,因為要跟子女、孫子女、朋友保持聯絡,也汰換了「打死不換」的基本款手機,改用智慧型手機,不論是安卓或蘋果,就是為了安裝LINE app。至此同時,LINE上開始氾濫起照三餐問候的早安圖、長輩圖、雞湯文等。 「已讀不回」的焦慮 LINE的訊息會顯示對方是否已經讀取,但「已讀不回」的狀況,卻衍生出另一種型態的焦慮,到底對方看了之後是怎麼樣,為什麼不回覆,許多人在自己內心的小劇場上演了各種劇本,卻沒考慮到App只要開著這個對話視窗,就會顯示成已讀,而對方可能是在開車或是離開手機。 在「已讀不回」之後,使用者可能已經累積了一些負面情緒,而在對方真的回覆或碰面之際,都要花點時間處理這些負面情緒,例如會質問「為什麼沒有回我訊息?」諸如此類的焦慮,對於人際關係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LINE取代電信商的服務 以前很多人只把手機拿來打電話,因此一支舊手機就用了好幾年都不換,但LINE這類即時訊息軟體,把電信商的電話、簡訊市場都搶光了。用LINE當電話講的人也越來越多,除了當收訊不好、網路不穩的時候,使用者才可能打電話講事情。而以往我們都遇過農曆年簡訊拜年塞車的狀況,但這幾年用簡訊拜年的人還剩多少?
「打死不換手機」的怪象 現在還有一個「打死不換手機」的怪現象,就是LINE訊息一旦在另一台手機上登入同樣的帳號,原來手機的帳號就被登出,並且無法將訊息方便的備份到新手機上,因此身邊有很多朋友,即便要換手機,也是買另一台手機同時用,就怕原來的LINE訊息找不到了。 前面舉的這些現象顯示,LINE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甚至新聞也報導政府官員、民意代表都用LINE在討論政情,老闆跟主管用LINE派工作等,這已經讓LINE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後續LINE Pay發展出來的付款機制與應用,將會更進一步的融入我們的生活,如何善用工具而不被工具綁住,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