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大陸產業快速發展,大陸沿海林立的工商廠房不僅帶動了經濟的起飛,但環境的外部性負面影響卻始終困擾著老百姓生活。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是筆者來到北京之後最常遇見詞彙,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併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取代過去黃沙片片的沙塵爆。天朝政府老百姓最大的恩賜,就是控制霧霾,重大節日北京城說沒霧霾就沒霧霾,可惜北京城居民不是天天過年。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事實上,台灣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交通工具、火力發電廠、石化及傳產工業等之空氣排放,以及其經過光照或化學反應後產生之次級懸浮微粒,但目前危害最深的卻是對岸之跨境污染。

比較科學的說法,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範圍的霧霾。偏偏北京的氣溫偏高、濕度較大、霧日偏多,加上三面環山的地形,易造成汙染積聚且長驅直入且不易散去。筆者偶而離開北京前往河北省及內蒙,發現霧霾現象反映出地方政府出於對GDP的考量,無所不用其極的開發當地的礦產、水源、大氣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讓空氣品質更加的劣化。當然,北京鬱鬱寡歡也可以歸咎在霧霾天氣上,畢竟霧霾直接影響人體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心理健康。
霧霾的問題,也間接影響到兩岸關係。近年來,由於中國霧霾的危害愈來愈嚴重,隨著大陸冷氣團南下常挾帶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等境外污染物,時常影響全台灣的空氣品質,帶動空氣清淨機的市場需求。中國大陸80%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同樣要燒煤,垃圾焚化爐、石化等傳產工業使用煤炭、祡油/重油為燃料,均貢獻了大量的廢氣;加上中國大陸汽、機車數量數量增加快速,使得城市和鄉村的空氣品質更行惡化。隨著中國大陸產業快速發展,大陸沿海林立的工商廠房不僅帶動了經濟的起飛,但環境的外部性負面影響卻始終困擾著老百姓生活。是以,深受中國大陸霧霾所苦的日本,其環境省為瞭解懸浮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曾邀集國內外環保及健康專家,研討PM2.5空氣污染之因應,因此發佈「提醒注意」的依據。
中國霧霾天氣的成因有70%來自煤炭,環境治理的政策設計上必須重視綠色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的設施。綠色成長必須納入十三五規劃的施政目標,倘若霧霾的天氣繼續橫行,賺來的財產都送給醫院機構,這種事請若發生在台灣,這種政府應該不可能存在。霧霾問題之害,令筆者想起中央電視台記者及主持人─柴靜,在2015年2月底經由網路傳播而引發熱烈討論的調查報導─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並分析其敘事策略與文本當中所隱含的價值觀,進而與當時的社會脈絡相連結,成功喚起大眾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