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富裕榮景跟底層窮忙族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的生活就是無止境的過勞,彷彿深陷無法翻身的絕望深淵。
窮忙已經成了台灣社會的重大民生議題,根據主計處統計,有350萬人月入不到三萬元,保全、便利超商店員等工作,更是工時長而薪資低,明顯是過勞又窮忙一族。
社會上有一些人把窮忙族視為人生失敗組,視為個人不努力或和懶惰的結果。實際上並非如此,窮忙指的是努力工作卻仍賺不到足以溫飽的收入。
窮忙有很大一部分是產業結構的困境,只是最後由末端勞動者以低薪過勞的方式,承擔起這個副作用。
許多窮忙族為了活下去都欠了一屁股卡債,出身窮忙族家庭的孩子為了讀書則是欠下一堆助學貸款(就連宣布破產也不能不還!),甚至某些孩子一出生就因為家庭的緣故而留下不可抹滅的重創在身上。
社會的富裕榮景跟底層窮忙族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的生活就是無止境的過勞,彷彿深陷無法翻身的絕望深淵。
例如普立茲獎得主–謝普勒所著《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中譯本由時報文化出版)一書中,提到的水果採收、量販店與製造業的基層,還有兼職與計時工,就算工作滿檔,收入仍不足以溫飽,還得仰賴食物券或社會救助法案才能勉強支撐。
透過長年採訪數個美國家庭以及十多名工作者,謝普勒得出兩件必須做到的事情:
第一、政府必須強化社會安全網,保護不幸跌倒落入底層的國民:所提供的必要援助除了衣食住等基本需求,還要給予真正有助於尋找工作的職業訓練、且出面幫忙媒合就業,鼓勵企業提升薪資或加入培訓計畫,將營利的世界與非營利的救助工作結合起來。
第二、深陷窮忙者必須有非常強烈的覺悟跟堅持不懈的努力,不能因為一時疲累或軟弱又走回頭路,要學習找工作與面試工作的技巧,學習金錢管理,碰到困難不退縮放棄,最好還有一群能夠支持自己努力下去的家人朋友。
上述兩點缺一不可,政府負責創造一個努力就能有所回報,脫離窮忙的環境,再以適度的鼓勵方案,協助一部分的窮忙族投身改變,而窮忙者自己也要有奮力一搏翻身的覺悟,共同努力拿出實際成果,來說服更多良心企業加入此一改造計畫,逐漸幫助人們擺脫窮忙命運。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