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抱持彈性務實的態度,以博士本身的知識程度與學術訓練,結合實作能力與實務經驗,這將是非典型博士的強項。
台灣的博士就業市場,在短短幾年內快速惡化,供過於求的結果,出現所謂的「流浪博士」。政府目前的解決之道,往往以短期補貼的方式(例如博士後研究的工作機會),減緩博士失業潮。
然而治本之道,也許從打破「典型博士」的傳統認知開始。
什麼是典型博士?其養成過程,是從大學部、碩士班一路順利讀到博士班,可能還做了博士後研究,畢業後的典型工作是到大學任教,最終成為一位具有社會地位、收入不差的大學教授,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
在過去,這確實是一種典型的博士人生。
然而,面臨舊體制即將崩解的新時代,這樣的博士人生日益困難,而「非典型博士」展現另一種迥然不同於典型博士的可能性。
首先在養成過程,非典型博士未必是一路讀上來的直線發展,先工作再讀書、邊工作邊讀書等類型的博士生,在未來將越來越多,相較於典型博士,缺點是讀博士班較為辛苦,畢業年限通常較長,優點是他們擁有的實作能力與實務經驗。
另一方面,資質不夠聰穎、求學生涯不順遂的人,從前大概沒有機會擠入博士班窄門,但隨著台灣高等教育擴張,博士班之門大開,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所謂「放牛班小孩」讀博士不再是新聞。可能有論者批評為「學歷貶值」,但從正面角度來思考,讀博士班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當他們通過重重難關而取得博士學位,表示他們具有持續不懈的決心與毅力,這樣的人格特質值得讚許。
其次是未來出路,非典型博士不只有大學任教這條唯一的道路。
在台灣除了學術界以外,大概只剩科技業及少數產業,有讓相關領域博士一展長才的機會,其他的民間企業與政府機關,對博士的人力需求相對有限。
如果我們放寬視野,在這個新時代,包括社區大學、專業智庫、專門圖書館、非營利組織等單位,以及在學術行政、知識推廣、國際交流、新創事業等領域,都可能產生博士的工作機會,以協助提升單位的專業水準;甚至如果願意「大材小用」,投入基層職位,先創造工作價值,再提高薪資收入,也可能開創一片就業新藍海。
總之,如果能抱持彈性務實的態度,以博士本身的知識程度與學術訓練,結合實作能力與實務經驗,這將是非典型博士的強項。
=過勞=站在我們台灣人的立場,因為薪資低,老闆一直要你加班,人民因爲物價太高,不加班就無法生活。
執政的只管自己,沒有人去研究過勞的問題,因爲他們也是過勞,你看立法院會議,開議早上天沒亮去排隊,晚上開到半夜還在開。
我認識一個大企業老闆,有天晚上十點打手給每個業務,問在哪裡如在客戶那裡就說好認真,如果回家就說不認真,說他很關心員工,我說你才不認真,這麼晚了要關心在上班時表示,晚上問就太白痴。
現在年輕人,想努力賺錢賺不到,只好退而求能過日子就好,娛樂自己想辦法,不求吃好、穿好、用好,只要有就好。這樣就不會過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