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華航空服員在華航總部抗議的現場,華航友人開啟「華航早已沒有頭等艙」的話題開始,華航不提供頭等艙問題不再供給,而是沒有需求,需求疲軟遂引發筆者對於年輕世代面臨的經濟惡性循環的系列思考:
1. 薪資惡化成為社會問題:台灣年輕人低薪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22K或拿香蕉請猴子成為朗朗上口的代名詞。持平而言,22K並不意味年輕人真的只有拿2萬2千元的月薪,但可顯示年輕人不滿意薪水太低。薪資惡化的問題,足以代表台灣年輕世代所遭遇的生活困境,倘若房價高漲及物價飆漲,可謂對低薪拼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2. 廉價商品、服務成為常態現象:「俗又大碗」、「甲賀盜相報」等俗語,成為台灣消費力的潛規則,無論食衣住行育樂等消費皆以「物超所值」為大宗,但物超所值很容易陷入廉價的迷思,廉價的產品、服務對勞動環境變相產生剝削,不太可能提供價值鏈較高的服務及產值,沒良心的廠商就開始提供黑心的食品及商品,抱持著沒有被抓到的僥倖心態。
3. 民間消費力不振:消費結構的變遷與消費型態對消費成長的貢獻,也發現可能的商機,但與1980、1990年代相比,現階段的台灣民間消費力逐漸下降,雖與景氣循環有部分關聯,但也顯示台灣經濟發展本身面臨問題,民間消費力信心不足是主計處每次發佈相關數據最常用的詞彙,民間消費力的下降是廠商在市場需求面上必須面對的挑戰。
4. 投資保守:投資保守不易累積財富,不願意承擔風險遂成為年輕世代投資保守的主因,透過投資累積財富對於普遍是受薪階級的年輕世代來說,幾乎是難以企及的願望。是以,受薪而累積第一桶投資基金,幾乎被各式貸款、保險等支出所取代,另一種天資驕子或富二代,以透過繼承而獲得財富也趨向守成,即便當前的台灣是創業容易,但成功很難的世道。
薪資惡化、廉價經濟、消費不振、投資保守等,遂成為台灣年輕世代面臨的經濟惡性循環,此等循環已非年輕世代不努力、不進取的問題,而是一種外在經濟結構的制約,造成該種結構制約主來來自於近年來扁、馬政府時期「錯誤的減稅」導致「淘空的產業」。試想,民選政府為資方的支持,將減稅的政策措施集中在高科技及大型財團,美其名是為提升產業經爭力及刺激出口動能,但獲得減稅優惠的大型財團,卻大量引用外籍勞工及派遣員工等非典型就業來降低人力成本,成為台灣低薪現象的主要肇因。
吸納就業人口76%的台灣中小企業淪為錯誤減稅下的政策孤兒,盲目地減稅措施造成廠商將成本外部化,低薪、低稅、低社會企業責任的產業環境,造成台灣廠商依賴低毛率的代工發展,依賴成為習慣,將習慣視為理所當然,缺乏產業轉型的誘因。尤甚者,台資廠商又將此模式企圖複製在東南亞地區,越南政府開罰台商,引發當地員工排華,其實事出必有遠因。馬政府偏向財團,為圖利財團而減少富人稅,加上解除金融管制與房地產炒作,使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台灣年輕世代面臨的經濟惡性循環恐怕不是用選票換政府所能徹底解決,選舉結果若是換湯不換藥,台灣民主轉型會淪為政治學教科書的負面教材。